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富人稅”之困

2012年02月27日 08:0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眼下,島內的熱點議題除了美國牛肉,就是稅收改革了。

  近日,馬英九和“行政院長”陳衝先後公開表示,未來稅改新方向,就是逐步落實“所得多、繳稅多”的原則。這與馬英九之前“富人已經繳很多稅”的論調顯然不同。聯繫歐債危機嚴重,週邊景氣不彰,島內媒體齊齊驚呼:看來馬英九的稅制立場有變,“富人稅”真的要來了!

  “富人”的稅沒收到

  真能課到“富人稅”,馬當局就在實現社會公平上贏了民心。

  在亞洲,臺灣的稅率不算低,但收到的稅卻是倒數。島內財經人士指出,究其原因,臺灣“稅基”不完整,“富人”的稅沒有收上來。

  一份近年的稅收統計表明,臺灣有大約5700戶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新台幣的高收入家庭。其中63%的收入來自股票派息等資本性收益,薪資等勞動性收入僅佔23%。然而依據臺灣現行稅制,“股利”、“股票交易”等收入都是免稅項目。

  島內經濟主管部門公佈的一項資料也顯示,在臺灣最有錢的前40名巨富中,有8人一毛錢稅都不用繳,有17人平均只繳1%的稅。也有數據表明,臺當局每年所收的綜合所得稅中,有72%來自薪資所得。

  不難得出結論:高收入階層採取種種手段避稅,逃掉了大筆稅額。工薪階級領死薪水,卻扛起了絕大部分養臺灣的重擔。

  不合理的稅制直接導致稅收乾涸、財政吃緊。島內媒體總結,臺灣各項公共支出已經陷入全面吃緊的狀態,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第一是經濟建設,第二是防禦,第三是教育。

  以經濟建設為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經濟建設經費還能佔到GDP9.4%,前幾年就只剩下3.2%。沒有錢是臺灣公共建設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造成危橋欠修,暴風雨一來就傷亡慘重,災難連連。

  民眾對此當然不是毫無知覺。島內知名雜誌《天下》進行過一次調查。54%的受訪民眾認為稅制不公,其中79%將意見集中在“有些人有很多避稅管道,但工薪階級幾乎無法避稅”、“企業有太多租稅優惠”、“富人賺很多但稅金佔收入的比例很低”等。

  臺灣《聯合報》在近日一篇社論中批評,臺灣稅制忽略徵收“資本利得”,是造成社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主要原因。更有媒體直指租稅不公,是民眾憤懣不平的重要來源,“稅制,已成為偷走臺灣和你我未來的元兇”。

  “富人”的稅不好收

  稅制不公,不改不行,但是要從“富人”兜裏往外掏錢,困難可想而知。況且,歐債危機嚴重,經濟前景玄妙,稅改勢必牽動資本市場,臺灣當局肯冒多大風險?

  新年過後臺股連升數日,《聯合晚報》突然爆出,馬英九與新任臺灣“財政部長”劉憶如通電話,商討徵收資本利得稅事宜。一時間資本市場議論紛紛,因為開徵新稅便是攤薄利潤。2月2日劉憶如緊急滅火,公開表示“完全沒有要課資本利得稅”。就連向來有“省話一哥”稱號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也罕見地主動向記者發聲,代馬英九澄清沒有要課資本利得稅。劉、陳二人如此奮力“消毒”,無非要避免征稅一説對臺股造成衝擊。

  此後,陳衝特別強調,不希望任何稅改制度草率決定,必須反覆研究各種方案的衝擊影響,要研擬出可長可久、對社會衝擊最少的方案。

  2月21日陳衝甚至向全體行政團隊下達禁密碼,在政策尚未形成前,“不能對外講結論”。

  縱觀近日馬當局言論,實現公平正義和量能課稅依然是大方向,但沒有進一步的落實細節,口風也柔和許多,都是些“循序漸進”、“養鵝拔毛”的輕口味詞彙。

  臺灣稅制輝煌過,第一次稅改的成果甚至成為周邊經濟體觀摩、學習的對象。但何至於淪落於此,遲遲動彈不得呢?

  臺灣政治被工商利益團體把持,利益團體的權重當然比普通百姓強。“老百姓的聲音沒有被組織,缺乏代言人,稅制才會一直向有錢人傾斜。”前“立委”李文忠如是説。

  一邊是財源緊張,民眾怨聲載道;一邊是敏感的資本市場,稍有風吹草動便大起大落。馬英九當然不想競選承諾打水漂,但他更不想以嚇跑企業或資本作為稅改代價。馬當局要端平這樣一碗水,真要好好權衡一番。(王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