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教科書暗藏兩岸認同危機需警惕

2012年02月27日 17:39:00  來源:全國臺灣研究會
字號:    

  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邀請臺灣專家學者,于2月26日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舉辦論壇,探討臺灣歷史教科書中隱藏的兩岸認同危機。與會學者鹹認,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在於其臺灣史觀結構與非傳統的書寫脈絡,造成年輕人形成“一邊一國”的認識,確實對兩岸有深遠影響。 

  與會學者也認為,向來歷史書寫都是政治問題,課綱是教科書書寫的依據,目前狀況緩不濟急,馬當局應儘速修正歷史課綱,與會學者提出建議:第一:不要再區分“中國史”與“臺灣史”,而統以“本國史”稱之;第二,教學順序上,調整為:先教原先的“中國史”,再教“臺灣史”。 

  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表示,教育對個人國家認同有深遠影響,自李登輝當政,開始塑造“中共等於中國”圖像,臺灣對大陸認同開始撕裂;陳水扁更進一步推動以“臺灣意識“為主的歷史教育。這種以殖民史觀為精神的敘述方式,等於是將1949年來臺後的國民黨政府也納入外來政權的行列。這樣的書寫方式,完全不同於中國歷史以文化道統做為精神的敘述,等於是另外一種史觀的建立,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安排”。 

  謝大寧説,島內現行歷史教科書上存有結構性問題,包括教授次序(先教臺灣史,然後才是中國史、世界史)、脈絡書寫方式、史觀意識等等。一系列政治操弄的結果,不但抵觸“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也造成現在30歲以下世代,其認知就是兩岸“一邊一國”。結構不改,這些問題積重難返,實務面作法上可從調動教學順序開始。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也表示,臺灣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部分,延續歐洲殖民史觀,以日本殖民統治為臺灣誕生的母胎,相當荒謬。依現況已沒有能力把臺灣史並到中國史之中,這是“政治上的不可能”,只能把中國史視為本國史,把臺灣史往地方史方向修正。 

  王曉波建議,現在重修課綱,必須立即重組相關委員會,否則開再多會議也是徒然。而且應把課本送臺灣“監察院”審查,表明內容“違憲“,要求“監察院”對臺當局“教育部”進行糾正,並留下紀錄,以免未來又有其他政治力強力介入。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也説,“亡人之國必先亡其史”,李扁執政時期以教育形塑臺灣認同確實非常成功。臺灣史撰述應回歸中國史、延續中國文化歷史書寫脈絡,依“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也可考慮如何共同修史的問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立本指出,未來臺灣歷史課綱修正,應加強臺灣與中國文化的連結,闡明1949年兩岸分離分治事實與客觀原因,以及臺灣未來發展前途與大陸關連,有清楚的國家定位,才可能把大環境造成的情況扭轉回來。 

  張亞中總結表示,現行歷史課綱以“一邊一史”概念主導,切割臺灣史與本國史,不僅結構不同、史觀不同、書寫脈絡不同,造成年輕世代形成“一邊一國”認識,對兩岸認同産生危機,不利兩岸關係發展。馬英九要扳回曆史定位,應思考教科書編排問題,臺灣史回歸本國史、調整書寫脈絡;在作法上,不要再區分“中國史”與“臺灣史”,而統以“本國史”稱之,即歷史課分為“本國史”與“世界史”兩個部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