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美國牛肉事件看市場經濟的警訊

2012年02月27日 13:51:00  來源:全國臺灣研究會
字號:    

  最近島內社會各界對於喂食瘦肉精的美國牛肉是否應開放進口一事,討論極為熱烈。有專家憂心食用此肉將引發心臟病等副作用,但美國政府卻認為全球所做的無數臨床研究皆已確認,喂食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動物所生産的肉品,在食用上安全無虞。 

  臺灣媒體《工商時報》25日發表社論説,為什麼要在飼料裏添加瘦肉精?相關文獻指出,瘦肉精原為治療氣喘的藥物,後來卻發現此藥可提高肉類生産並減少飼料需求;從商業利益的角度來看,能降低成本自然是好事,於是在飼料裏添加瘦肉精喂食牛只在美國日漸普遍。而美國政府為維護其業者利益,更四處遊説施壓,以促使各國開放市場、解除美國牛肉的限制。 

  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在市場競爭下,各國企業無不卯足全力降低生産成本。過去近二十年來,全球生産線移往大陸,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此外,美、歐把本國業務外包到亞洲,以及亞洲各國大量雇用派遣人力,也都是為了降低成本。眾所週知,透過技術創新與分工來降低生産成本、提高收益,本來就是繁榮經濟的正道,但遺憾的是,如今許多降低成本的手段,已經逾越了人類理性與道德的底線,這樣的降低成本或許可圖一時之利,卻可能引來無窮的後患。 

  社論指出,回顧瘋牛病的由來,不也是為了降低成本嗎?1980年代初期隨著全球穀物價格大漲,為了降低飼料成本,英國業者以大量的牛骨粉取代黃豆粉喂食牛只,牛骨粉雖同樣具豐富的蛋白質,惟讓牛吃牛骨粉,從人類與生俱來的悲憫心來看,如此同類相食,實為不宜。孟子曾經説道:“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讓同類相食。惟在商業利益挂帥下,誰還理會良心所發出的微弱聲音,不久英國爆發了瘋牛病的世紀災難,近十多年來全球撲殺的瘋牛已達數百萬頭。然而瘋牛鬼魅迄今仍時隱時現,令各國惶惶難安。商人們圖一時之利,卻為世界帶來無盡的恐慌,如此追求成本降低,豈是明智之舉? 

  無獨有偶,1980年代美國業者為降低成本,也在喂食牛只的飼料里加進荷爾蒙成長激素。雖然美國聲稱沒有科學證據證明荷爾蒙有害,但歐洲共同市場(歐盟前身)所持見解不同,遂于1989年元月下令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美歐之間為此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法庭纏訟十餘年,更幾度引發貿易大戰。 

  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各國業者為降低成本,也幾乎已到瘋狂的地步。如此枉顧道德的降低成本作法,簡直是匪夷所思,這非僅使消費者健康嚴重受創,至終對企業與國家和地區形象也都帶來無可彌補的傷害。 

  企業為了提升競爭力而採取降低成本的作法,原本無可厚非,但近年業者降低成本的作法變本加厲,三聚氰胺、塑化劑、荷爾蒙、瘦肉精全都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雖然美國政府再三宣稱喂食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動物所生産的肉品,在食用上安全無虞,但降低成本難道已無其他方法?非得弄到各國人心惶惶,草木皆兵,非得迫使他國坐上談判桌怒目相向,劍拔弩張?這又豈是如美國這樣的泱泱大國所當為? 

  亞當斯密于1776年所著的《國富論》一書認為,人人發揮自利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促成社會的最大福祉。但如今看來這個自利心若不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終將會為全球經濟帶來災難。這些年全球光怪陸離的降低成本作法,實為前車之鑒。當人們眼中只有商業利益而遠離悲憫心與道德感時,這已是人類經濟社會的一大警訊。 

  其實,亞當斯密在發表國富論之前,1759年也曾著有《道德情操論》一書,探討如何藉由同情心、正義感、誠實與信任,建立一個充滿美德的社會。他在第六卷論及美德時曾説:“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衝突時,有智慧與美德者都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全公共利益。”這説明市場經濟要穩定發展,仍得建立在美德的基礎上。否則人人追求自利,非但無法促進社會利益,反將帶給社會巨大傷害。 

  我們認為,今天整個臺灣社會為了是否開放喂食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而議論紛紛之際,陳衝行政團隊的高度不應該只在禁、放之間思考,而更應反思市場與美德的關聯性。這些年全球經濟的發展經驗説明一件事,那就是沒有美德的自利行為終將引來災難。未來只有提升臺灣社會的美德與誠信,才能累積臺灣的競爭力,而免於走上市場經濟的歧路。至於如何提升美德與誠信,則有賴臺當局行政團隊集思廣益,速謀善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