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能從歐債危機學到什麼

2012年02月27日 14:23:00  來源:全國臺灣研究會
字號:    

  經濟危機就像一座綺麗的集體迷宮,大家越走越深,竟忘了自己如何來到這個險境。當沒有路可以回頭,人們又對如何前行的意見出現分歧,拒絕相信標示著「出口」的路可以脫困,於是大家一起在迷宮中困得更久。 

  臺灣《聯合報》25日發表社論説,看歐債五國的危機,就是這種一直在原地打轉的感覺。歐盟日前經過十三小時的漫長討論,通過了對希臘第二波一千三百億歐元的紓困方案,這距離希臘引發歐債危機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一位協商委員説,“現在我終於了解‘馬拉松’是個希臘字”。 

  的確,拯救希臘就像一場馬拉松,一個耗竭精力又看不到盡頭的任務。就算再拋出第二輪龐大金援,希臘債務違約的警報仍未解除,只是延長了引信。希臘民眾對於這樣的結果,則依舊報以街頭示威,這回示威者中更多了一批面臨裁員的公務員和國營事業員工。 

  不只希臘,最近歐債國家(PIIGS)除了愛爾蘭外都在上演同樣的抗議戲碼:反對緊縮政策、反對減薪、反對裁員、抗議失業、抗議削減教育經費、不滿老人年金被砍。原因都一樣:歐盟能幫危機國家打消或降低若干債務償還條件,至於各國要如何勒緊腰帶熬過低迷,乃至重振經濟,還得靠自己努力;但許多人卻拒絕相信政府,拒絕自己要走入節衣縮食的命運。 

  歐債國家的危機,幾乎都是政府長期治理失效的結果,也和南歐人民喜愛逸樂的文化有關。全球化帶來更激烈的競爭,這些國家卻耽溺在自己舊日的美好時光中,一轉眼即錯過了進化,跌進債務深淵。 

  以西班牙為例,政府近日推出了激進的勞動制度改革方案,將勞工資遣費從每年四十五天降為卅三天,最高資遣費從四十二個月調降為十二個月。舊法令使得産業競爭力不足的西班牙,卻擁有全歐洲最闊綽的資遣待遇,豈不奇怪?昂貴的資遣費,使企業家不敢進行新投資,也不敢裁減人員,導致西班牙經濟節節下滑,更使得其青年失業率高達近百分之五十。 

  亦即,舊法令對既有勞動者提供了美好的保障,卻也等於對年輕一代築起了高墻。政府是要選擇繼續照顧擁有鐵飯碗的勞工,還是要讓新世代來共創國家經濟前景?答案應該再明顯不過。然而,到了舉國經濟衰敗混亂時刻,才來進行這樣激烈的改革,不嫌太晚嗎? 

  沒錯,這正是民主的盲點。人民選出自己想要的政府,而政府推動讓人民感到舒服的政策;在口口聲聲“尊重民意”的臺灣,一定也會同意民主就該如此。問題是:民主政治就只是為了讓人民感到舒服和滿意嗎?如果一批選民感到滿意、而另一批選民覺得不適,那要如何取捨?如果今天感到愉悅、明天卻可能變得很糟,這樣的決策要不要繼續下去?如果一項政策讓人感到不快,但長期卻能帶來好的改變,政府要不要做? 

  從歐債危機的經驗看,向民粹靠攏的政府當局和享受福利上癮的選民,其實都有責任要負。更諷刺的是,搞垮這些國家財政的都是人民自己選出來的政治人物,他們不斷揮霍來討好選民;但最後要收拾殘局時,卻還是得靠早先被他們嫌棄的技術官僚來收拾,因為只有這些人能提供客觀、專業、不帶黨派色彩而對整體社會有益的解方。這點,在臺灣藍綠政治不斷沾染行政體系時,也深深值得我們警惕。 

  從歐債危機,我們看到政客的怠惰和揮霍如何帶給社會莫大的災難,留下一堆苦日子讓老百姓陷於煎熬。對臺灣而言,如果民主參與單薄到只剩下選舉投票,如果選民的認同被化約到只剩下非藍即綠,如果當局的決策只想到眼前的方便與掌聲,如果人民的思考模式只剩下“挺”或“反”,如果當局不斷放煙火而人民因此感到很幸福;那麼,臺灣政治也將不斷朝迷宮的深處走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