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世界油源枯竭 島內運輸布局應未雨綢繆

2011年11月22日 09:5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根據專家推估全球剩余的石油到二○三○年就枯竭,距今只有十九年而已,天然氣也在二○五○年也將枯竭,距今也不過三十九年而已。臺灣《新生報》22日發表社論說,臺灣石油完全依賴進口,應該要立即為運輸布局,才能永續發展與生存。 

  社論說,面臨油源枯竭的臺灣運輸市場課題,我們太依賴個人運具,全臺灣汽車登記數達六九四萬輛左右,機車或機器腳踏車達一千五百萬輛左右,汽機車能源密集度是公車、客運巴士或鐵路列車的二或三倍。依據島內交通主管部門調查報告指出,二○一○年島內各縣市公共運輸係統(包括公車、客運巴士、高鐵、臺鐵、捷運係統等)使用率偏低,最高臺北市百分之三七點六,其次依序為基隆市百分之三一點九,新北市百分之二五點九,桃園縣百分之十一點八,新竹縣百分之八,苗栗縣百分之七點六,臺中市百分之六點八,宜蘭縣百分之六點二,新竹市百分之六點一,高雄市百分之六,嘉義縣、澎湖縣百分之五點五,屏東縣百分之五點二,南投縣百分之五點一,臺南市、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臺東縣及嘉義市在百分之五以下,平均公共運輸使用率僅達百分之十三點九,比二○○九年之平均值百分之十三點四,增加百分之零點五,換言之,臺當局多年來推動大眾運輸政策,成效有限,臺當局與各縣市政府應該全面檢討公共運輸使用率偏低的問題。 

  探討民眾為何不願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而喜歡使用汽機車個人運具,最主要原因是個人運具可以及戶(door to door),減少轉乘及候車時間,其次原因是大眾運輸服務產生惡性循環,降低服務品質,公車或公路客運因班次大少,乘客不方便,乘客愈少,經營者為節省成本,減少班次,乘客就更少,如此惡性循環,很多縣市公車或公路營運業者就向縣政府交通主管機關提出路線停駛的申請,縣市政府也只有用道德勸說,但是公車或公路業者入不敷出,產生嚴重虧損,也是事實。今天工商業發達,很多投資機會,公車或公路客運業者基于機會成本的考慮,寧可結束公車或公路客運業務,改投資獲利快的產業,這也是可理解的現象。 

  社論認為,面臨能源枯竭而公共運輸使用率偏低的最險峻的局面,首先臺當局必須全面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我們的處境與困難,全體民眾共體時艱來面對能源枯竭的問題。只要下決心,全力貫之,一定可成功,這是全民心理建設,全國團結一致面對能源枯竭,相信我們可以做得到。 

  第二步臺灣應該建立密集公共運輸服務網,由交通主管部門相關單位與各縣市政府通力合作,將公路客運、公車、鐵路等構成一密集公共運輸服務網,使臺灣各個角落均有公共運輸服務,完整涵蓋整個臺灣地區,沒有死角,任何村鄰皆可享受到公共運輸的服務,就像自來水一樣,同時,我們服務水準需滿足民眾所要求及戶可及性,首先要將票證統一,全島民眾只要持有一張悠遊卡,即可走透透,就像健保卡一樣,交通主管部門可設立一清分的專責單位處理各業者票款事宜,同時因有完整的票務資訊,臺當局可落實補貼政策及監督機制。其次要建立三縣市公車專用車道或捷運公車路網,方便公車或公路客運行駛,限縮小汽車或機車的使用空間與機會。長遠或長期政策則要積極擴建城市軌道交通係統包括捷運地鐵、輕軌係統及臺鐵捷運化,建構軌道交通主幹,公路交通為接駁的完整公共運輸的服務網。 

  社論最後指出,總之,面對能源枯竭,全民必須認知,臺當局必須提出總體解決方案,提早布局,以度過難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