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吁社會應藏富全民 避免兩級分化

2011年11月21日 15:4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漲潮讓所有的船都升高”,這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名言,用來詮釋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乃在追求成長,而非重新分配財富。不過,當美國民眾掀起“佔領華爾街”運動後,不只顛覆美國長期抱持的“成長優先”信仰,也驗證“水漲船高”未必能夠實現均富;稍有不慎,甚至會讓財富過度集中、貧窮擴散蔓延。  

  臺媒《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也是重成長、輕分配的漲潮理論堅實信徒。拉出最近卅年財富演進的時間軸,以國際評判貧富差距程度的基尼係數檢視臺灣,數值自一九八三年的○.二八七上升到去年的○.三二四,雖然還不到代表分配惡化的○.四警戒值,但長期上揚之勢是至為明確的,代表臺灣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最近成為輿論焦點的老農津貼及八大社福津貼,皆反映了日趨升高的相對剝奪感必須重視。  

  社論認為,描繪臺灣的財富分配圖,臺當局也很習慣強調臺灣的所得分配相對平均。但是,各地對家戶收支調查的基礎不同,橫向比較未必客觀。例如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只涵蓋經常所得,不包括售屋、賣股等可以快速累積財富的資本利得。光看數字,去年五等分的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的差距倍數,臺灣是六.一九倍,與計入資本利得的美國(約九.六倍)相比,臺灣所得分配就顯得很平均,但這是真實的圖像嗎?  

  其實,臺灣的民眾所得分配不只難謂平均,甚至還稱不上富有。以平均每人GDP而言,臺灣用了快廿年的時間,才從一萬美元倍增到今年的二萬美元,但仍不及歐美先進國家和地區的一半,更在亞洲四小龍敬陪末座,不只低于韓國的近二.二萬美元、香港的三.二萬美元,相比新加坡的四萬美元更形遜色,所得水準實僅屬中等。  

  社論據數據為證,島內貧窮人口則持續增加。臺當局內政主管部門發布今年第二季在貧窮線下的家庭共十一.四萬戶,亦即,不到兩年新增了近一萬戶,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數,十年來也從十七萬人激增逾廿七萬人。七月新版社會救助法規實施,放寬貧窮線適用門檻,估計第三季後落在貧窮線下的家庭還將再增加約二萬戶。  

  社論還指出,與窮人增加形成反差的是,富人的財富則在增加。美林全球財富持續第六年發布的亞太區財富報告指出,不計房產與收藏,單以可投資金額計算,去年臺灣地區晉身“百萬美元俱樂部”的富豪增至九.四一萬人,成長百分十三;所持有的財富更擴增百分之十五,合計持有總額逾三千億美元(約九兆元新臺幣)的財富。美林分析,促成富人及其資產增長的推手,是去年以兩位數成長的經濟。  

  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臺灣的所得分配或許顯得平均,但自我比較下,貧富差距擴大的長期趨勢已不容忽視。執政者似已看出這樣的局勢,明年度的臺當局財政總預算因此編列逾四千億元新臺幣、歷來最多的社福支出,無疑是要透過預算分配,將部分資源從富人之手移至窮人之家。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眾多,改善分配惡化的心法卻僅有一種,即:確保經濟發展帶來的水漲船高的效果,能夠雨露均沾。擴大社福支出自是其一,但因為使用的是公共資源,每每受限于財政現實條件,以此作為對抗貧窮的主力籌碼,自屬相對消極。因此,執政者還須有為弱勢開源的能力,經由租稅與非稅工具雙軌齊下,以緩和貧、富之間漸行漸遠的走勢。  

  例如,產業科技化改變了產業結構,也改變了就業形態,于是,要避免更多人因失業掉落貧窮線下,技職教育、勞動保障等非稅措施,即需預為因應;而調整稅制的重分配功能,更是當務之急,特別是近年經由減稅或擴大稅基的移轉性支出,在縮小所得分配差距的效果愈來愈差,去年僅發揮○.一一倍的效果,為十三年來新低,顯見賦稅的重分配功能確有必要再提升。  

  社論最後認為,追求經濟成長無可非議,但執政者有責任使成長利益藏富于全民,而非只是富人藏富于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