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導致美國、歐洲甚至全球經濟面臨“失落十年”的風險,不僅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不久前在訪問中國大陸時提出此一警告,而且愈來愈多國際機構及經濟專家亦持類似悲觀看法。臺媒《經濟日報》21日發表社論指出,對于臺灣來說,馬英九提出“黃金十年”計劃,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提出“十年政綱”,都未充分考慮“失落十年”的因素,無論誰在明年1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勝出,都有責任對全球經濟局勢發展,提出更有力的應對方案。   
  社論說,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已導致全球經濟風險大幅升高。歐盟組織因為各國內部政治因素,在歐債危機因應作為上,完全跟不上情勢變化。10月下旬歐盟領袖總算提出整體及長期因應方案,但其執行細節尚未就緒,又歷經希臘公投鬧劇及後續希臘、意大利政局等變化。近來金融市場的表現顯然對歐盟政經情勢信心不足,意大利債息先降後升、西班牙債息逼近危機臨界點,在在顯示歐債危機後續發展難以樂觀。   
  美國仍陷高失業率泥沼,經濟前行緩慢;此外,美國國會由兩黨組成的超級委員會,能否在11月23日期限前就削減赤字方案達成協議,目前看來亦不樂觀,美國債信評等調降的風波可能再次上演。   
  社論指出,美、歐等國雖力促全球經濟“再平衡”,期待新興市場國家承擔更多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責任,但事與願違,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尚未達到和工業國家脫鉤(de-link)程度,反而因美國量化寬松政策而飽受通膨及資產泡沫之苦。IMF及世界銀行在9月下旬即警告,全球經濟危機已向發展中國家蔓延。  
  未來全球經濟走向不外三種劇本:一是歐債等重大危機獲致控制,但美歐減赤及去杠桿化讓經濟長期趨緩;二是歐債等危機反反覆覆,全球經濟陷于長期不穩定;三是歐債等危機失控,全球金融及經濟秩序大亂,步向長期衰退甚至蕭條。未來最可能的發展是介于第二到第三種劇本,也是“失落十年”的最可能寫照。   
  社論認為,臺灣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出口動能及衍生的內部投資及消費,是經濟成長的支撐力量。全球經濟“失落十年”對臺灣衝擊將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尤以世界貿易成長萎縮、人民幣長期升值壓力及大陸經濟轉型,以及促使新興市場國家開放市場的日增壓力等,對島內產業及大陸臺商的影響最深。   
  社論說,要扭轉“失落十年”的不利影響,臺灣須毫不遲疑地進行經濟的“十年再造”,包括:   
  第一,推動經濟全面自由化。臺灣經濟規模有限,經濟發展不可能過于依賴內需,唯有加速自由化,促進競爭力提升,並大力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才能扭轉劣勢。尤須強調的是,臺當局不能只是口頭宣示,必須付諸行動,加速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續協商。   
  第二,推動產業全面再造。產業須汰弱留強,才有國際競爭力。臺當局須有決心讓已無競爭力的艱困產業走入歷史,不要繼續投入無謂資源,避免拖累整體經濟。扶持新興產業亦要避免一窩蜂心態,須訂定策略及明確目標,集中有限資源,尋求突破。再者,產業再造也須和就業加強連結,以大幅增加島內就業機會。   
  第三,須全面改善財政及金融體質。臺灣必須記取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的教訓,財政及金融的全面改革不容繼續拖延,這也是經濟“十年再造”的最基本功課。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