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20日針對島內公共廁所環境設施問題發表社論。社論指出,排泄問題乃人生大事,對于如廁環境不能等閒視之。公廁應貼近使用者需求,並符合照顧弱勢與性別平等的原則。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臺南火車站曾對旅客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廁所的滿意度最低,站方為洗刷“臭名”,已著手進行廁所改建。公廁是很重要的公共設施,除了清潔、衛生、安全之外,更應增加人性化設施、提升女廁比例、宣揚公廁道德,讓使用者都能感到舒適又方便。
“吃喝拉撒睡”是人的5大生理要求,其中排泄問題佔了兩項。根據“世界廁所組織”調查,健康的成人每天至少上廁所6至8次,其中一次為5分鐘,其余每次平均兩分鐘,換算下來,每個人一生中,約計有兩年的時間在廁所度過,可見排泄問題乃人生大事,對于如廁環境不能等閒視之。
出門在外或外出旅遊,遇到尿急或有便意,只能到公共廁所解決。公廁品質好壞,一向被當成都市文明程度的標尺,如果公廁污穢不堪,異味撲鼻,讓人掩鼻走避,不僅讓使用者皺眉頭,更會“臭名”遠播,影響都市整體形象,因此公廁整頓刻不容緩。
臺南市推動“優質公廁文化”已有些年頭,對提升公廁品質十分重視,列為施政重點項目之一,2004年更定為“公廁年”,環保局派出“種子教師”到五星級飯店“取經”,吸收清洗維護的經驗,做為推動“五星級”公廁的參考,在密集的檢查與評鑒下,臺南市整體公廁的品質,確實有明顯進步。
但臺南縣市合並後,常有民眾反映公廁品質大不如前,不但車站、公園、風景區的公廁不夠幹凈,連市長賴清德也坦言,永華與民治市政中心等與民眾息息相關的辦公場所,廁所是否符合標準都有檢討空間,他認為公廁應貼近使用者需求,並符合照顧弱勢與性別平等的原則。
男女性生理構造不同,上廁所速度也就有差異,根據統計,臺灣地區女性每次上“小號”,平均耗時70至73秒,男性則為30至35秒,等于女性比男性多了將近一倍時間。由于許多公共場所的廁所,女廁數量嚴重不足,有時男廁來去稀落,女廁卻大排長龍,讓女性朋友大感不便。
為改善女性如廁權益,臺灣內政主管部門于2006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明訂“同時使用類型”建築如車站、學校、電影院等男女公廁比例1比5;“分散使用類型”如辦公廳、工廠、商場等為1比3,新建築要依規定辦理,否則無法取得建築執照,並規定公有舊建築8年內達到法定標準,期限是2014年;這項“行政命令”對私有舊建築雖不溯及既往,但申請變更使用必須符合規定。
針對公有舊建築女性廁所不足問題,臺當局內政主管部門已責成各機關逐年編列經費改善,例如這次臺鐵臺南站廁所改建,男廁數量不變,女廁數量則有增加,就是對女性友善的表現。另對私有舊建築,當局雖不能強制作為,但已積極勸導並鼓勵把部分男廁調撥給女性使用。
先進地區的公廁,有衛生紙、馬桶墊紙及授乳室、嬰兒盥洗等設備,清潔工作也都納入標準作業程序,保持高檔次的品質。我們追求公廁數量增加,更要講究性別友善品質,使用者也要發揮公德心,應愛惜公物,節省資源,同時遵守廁所禮儀、依序排隊,上完廁所隨手整理幹凈,給後來者一個舒適的空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