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由“奧肯定律”觀察島內失業率走向

2011年11月18日 10: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觀察最近發佈的經濟數據,越來越證實全球經濟正快速下滑。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面對這樣的景氣變化,依經濟學奧肯定律(Okun’s law)判斷,島內失業率的走高已成定局。

  社論摘編如下:

  美國經濟學家奧肯(Arthur Okun)在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時發現,經濟成長率降低2%,失業率便會升高1%。這一經濟成長與失業率的反向關聯性,後來被稱為奧肯定律。事實上,臺灣地區在2001年、2009年這兩次經濟衰退期間,都曾陷入奧肯定律的迴圈裏,經濟成長逐季走低,而失業率逐季升高。  

  全球經濟目前的情況確實愈來愈無法令人樂觀。除了國際預測機構下修各國經濟預測之外,日前德國極著名的德國經濟資訊研究所IFO訪查全球一千多位的經濟專家進行的世界經濟調查(WES),也顯示景氣前景堪憂。IFO所編制的全球經濟氣候指數,由第三季的97.7驟降至第四季的78.7,創下近兩年半新低,並且歐、亞、美三大區域無一倖免,經濟氣候指數全數跌破長期平均值以下。  

  雖然2008年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衰退,與本次美歐債務危機所帶來的經濟恐慌有些不同,但對於全球經濟所産生的重創卻是完全一致的。如今不論是投資、消費、生産、出口,無一不受影響,而臺灣地區身處全球經濟體系,逾7成的出口依存度,自然會被波及。也因此臺灣最近非僅生産、出口、投資日趨疲弱,連就業市場也已受到影響,近期放無薪假的人數、低工時的就業者,已明顯升高。  

  根據島內“主計處”調查,每週工作低於19小時的就業者在今年9月已升至16萬多人,不但高於8月的14萬人,也比去年9月多出1萬多人。這項數字若換算為全職工作者的工作天數,以一天8小時計,等於每週工作不到3天。顯然這項數字的升高,意味著有更多人處於“不完全就業”的狀態。依歷年的經驗,只要景氣下滑,這項數字就會升高。2009年在金融海嘯期間,臺灣每週工作低於19小時者,曾升逾20萬人。  

  除此以外,島內放無薪假的人數愈來愈多。儘管官方與民間所統計的無薪假人數有不小的落差,但不論哪個版本,這項數字都呈快速升高。依官方近日發佈的統計,短短兩周內放無薪假廠商,從上次通報的12家升至48家,協議無薪假人數更由2,801人倍增至5,513人。從工時減少及無薪假者增多看來,就業市場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經濟成長與失業的反向關係早已存在,只是近年隨著全球化,國際熱錢的推波助瀾,加以各國勞資雇用關係的變化,經濟衰退對就業市場的衝擊更甚于10年前。過去面臨景氣轉差,僱主會先以減少工時因應,再不得已才會裁員;但是如今由於人力派遣、臨時性雇用及部分工時這些“非典型雇用”人口急速增加,這個就業型態的改變,使得勞動市場少了緩衝的機制,是以近年只要經濟趨緩,島內無薪假人口立即激增,隨後失業人數也同步扶搖直上。如此而使逾百萬家庭人口遭失業波及陷於無助,實非偶然。  

  我們認為奧肯定律所揭示的景氣與失業的關係,古今並無二致,所不同的是兩者的相關性多高,兩者互為影響的時間差(time lag)多長。在臺灣以往傳統的雇用關係裏,景氣下滑對失業的衝擊明顯較緩,因此失業率一向被視為景氣的落後指標。但是如今隨著“非典型雇用”的日趨普及,失業率幾乎已變成了景氣的同時指標。回想兩年前,2008年金融海嘯後短短3個月,臺灣的失業率即由4.27%升至5.03%,半年後又跳升至6.07%,就業市場這種幾無緩衝期、毫無時間差的激烈反應,令人震驚。如今兩年過去,臺灣“非典型雇用”更勝昔日,面對這一波景氣寒冬的到來,就業市場會以多快的速度、多大的強度來反應,也著實令人憂心。  

  全球景氣走勢非操之在我,以臺灣地區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隨著全球景氣進入艱困期,臺灣自不可能獨免。當局短期的振興方案、就業方案雖能紓解民眾疲困于一時,終非長久之計,也無法讓臺灣的就業市場回復昔日的穩定。這其間最重要的原因,正在於臺灣這些年“非典型就業”的快速成長。若不能透過産業政策及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典型就業”機會,則臺灣的就業市場將日趨動蕩,在奧肯定律的迴圈下,民生的痛苦必日趨加深。考量“勞基法”鬆綁時,宜深思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