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媒爆出:新北市校長集體向營養午餐業者收賄,百余所小學卷入。臺灣《中國時報》16日發表評論指出,午餐教育已列入“生活教育”重要一環,重新回歸家庭責任並不現實,何妨考量由學校自辦午餐嘉惠全體師生。
評論說,島內學校營養午餐弊案愈滾愈大,有校長建議孩子午餐回歸家庭責任,多少暴露了“紅包文化”禍患無窮,逼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整,得重新洗牌?
無可諱言的,學校教育提供“午餐”,若出了紕漏,唯學校是問,“紅包文化”的介入,應該只是程度的嚴重有別,這些被商人滲透的學校,大多校長都以“傳承”自圓其說,既知與法不合,卻執意勾結,如今事發又不知檢點,怪罪都是午餐惹的禍;要學校回歸正常教學,午餐業務是非教育專業,換句話說代辦是“不務正業”?殊不知時代丕變,雙薪家庭比比皆是,尤其在都會區,有可能再出現學校大門口類似的溫送情嗎?
評論還說,畢竟,午餐教育已列入“生活教育”重要一環,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僅學習用餐應有的禮儀,也有助于矯正偏食。如今最好的解決之道,是不讓商人、校長“上下其手”有機可乘,何妨考量由學校自辦午餐嘉惠全體師生。
評論指出,未合並前的高雄縣早已全面實施一、二十年,應是最佳典范;中學、小學都由縣政府爭取經費補助興建餐廚,學校成立夥食委員會,有營養師的配置,成員來自教職員、家長代表、志工,即使被批“與民爭利”,當時的縣長也勇于承擔,造福多少學子,也讓家長無後顧之憂,高雄縣可以,其它縣市為何不能?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