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不要讓教育承諾變相為另一個財政錢坑

2008年05月23日 14: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説,基本上,臺灣人民對於新“內閣”充滿期待,也希望他們上任之後能對先前的若干淩亂政策有些改正。但是期待歸期待,當在起跑點就出現方向偏差時,我們還是要適時地予以點明,以免漸行漸遠之後難以轉圜。新任“教育部長”日前對於幼教與技職教育的發言,恐怕離外界期待有些距離,也需要攤在陽光下仔細檢視。 

  鄭“部長”與媒體會面時表示,他上任後將優先推動“高職免學費”與“五歲免費入學”兩項政策。據了解,這兩項政策都是馬蕭競選教育白皮書的內容。“教育部”估計,五歲免費入學每年要花一百億元,而林林總總新當局的教育承諾,一年需要增加四千億經費,簡直像是另一個財政錢坑。既知當局財政狀況不佳,而鄭“部長”宣稱要優先推動五歲學童與高職的免費入學,外界當然期待他能對這兩項政策提出其理念基礎。遺憾的是,鄭“部長”除了對馬蕭教育政見倉卒宣示“照辦”之外,似乎沒有表達出自己的評估與見解。 

  社論以“高職免費入學政策”為例指出,許多熟悉教育行政的人都會發現,這項政策與一九九六年(當時還是國民黨執政)教改咨議報告書的方向有相當出入。當時,“教改會”為了改變臺灣社會高職與高中比過高、且與世界各先進國趨勢不合的情形,而希望做些調整。十二年之後,高職的學校數與招生數都減少了,但此時馬蕭做為國民黨的參選人,卻又提出了高職免費政策,恐怕需要一些説明與厘清。暫且不論當年的教改政策是否合理,我們即使在概念上都難以理解:為什麼高中生入學要收費、高職生入學就免費。 

  大體而言,高職著重畢業後就業的中階技術培訓,而高中則是著重畢業後準備升學的一般教育。社論質疑,要將高職免費,是因為臺灣經濟發展特別需要中級技術人力嗎?難道一般高中升大學的電機係學生,數年後加入臺積電成為高級技術人力,對臺灣經濟的幫助較小嗎?為什麼一個宣稱將邁向知識經濟的當局,要補貼高職教育而非高中教育?即使要補助高職,為什麼不能對中低收入戶的高職生給予較大補助,而要“全面性”的高職免費?高職之中頗多私校,是不是對私校生也免費?這樣算不算變相地補助私立職校辦學者?現在補助高職,是不是表示連戰任“行政院長”時減少高職的教改政策錯了?馬蕭教育白皮書中説要成立教改檢討小組,為什麼小組還沒成立檢討,就先修正了其中有關技職政策的部分?現在技職教育的問題,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過去“教育部”將數十所高職改制為技術學院;馬蕭的白皮書,是否出自這些推動高職改制的人?這些問題,鄭“部長”都能回答嗎? 

  社論再以五歲學童入學免費為例:五歲入學當然是教育“向下”的延伸,而一年前蘇貞昌提出的“十二年國教”,則是教育的“向上”延伸。有不少先進國家的文獻指出,在全球化時代教育向上延伸確實有其必要。這一上一下之間,其實是教育經費的競爭,並非如鄭“部長”所説:“五歲免費入學是為十二年國教奠基”。如今,新當局似乎改弦更張,將一年前蘇貞昌教育向上延伸的大方向扭轉為向下延伸,鄭“部長”是否也該給個説法?既然要每年花一百多億經費,就需要向人民説清楚、講明白,為什麼五歲入學要優先推動,而“十二年國教”則“沒有時間表”。 

  社論最後提醒新“內閣”,當局的所有支出都是來自於人民納的稅;當臺灣推動五歲入學“免費”政策時,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免費,而是同時排擠掉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此外,免費入學的教育預算大多不是建設經費而是消費性支出,不會擴大當局稅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因此每一塊錢的教育預算,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撐,才能夠對其優先級講出個道理。新當局政務官心中除了馬蕭政見與承諾之外,當然也該有些教育的理想、抱負與見解。無論如何,如果不加過濾就要承諾動輒數百億的支出,那麼將來的後遺症,恐怕就相當嚴重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