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筆試決定一切 臺灣教育精英主義並未鬆綁

2008年04月15日 11:10:00  來源:
字號:    

  “狂賀!再狂賀!”這幾天臺灣許多明星高中校園內和站點上,想不看到這樣的畫面,恐怕都很難。臺大甄試入學放榜,一千多名錄取者當中,有八成二是明星高中學生,其中又有六成以上來自北部都會區的高中。學者和家長團體批評,偏遠地區及弱勢學生,甄試錄取上臺大的人數太低。這令人反省,甄試入學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臺灣《聯合晚報》昨日發表社論説,不管還有沒有“統考”這個名詞,在當今以考試成績分發為主的入學制度下,甄試入學不就是為了選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而其才能未必能以筆試測驗出來,或者某一領域資質特優的學生,使他們經由合適的升學途徑而“人盡其才”嗎?現在可好,臺大等名校對甄試入學訂定高門檻,使得高中生幾乎必須學科能力測驗每一科都達到高標,才有機會在甄試入學如願以償。結果就是:甄試入學回到了筆試決定一切的局面,而其原先依據的“多元能力”概念,也等同於要求“項全能”了!

  在這個現實下,學測成績不是每科都好的學生,只好繼續參加“指定科目考試”,選定自己比較擅長的科目參加筆試,然後以分發入學管道上大學。這樣的結果不是很奇怪嗎?完全違反了甄試為了選定“多元”人才的目的,且事實上兩種入學管道最終都淪為筆試決定,也同樣都被明星高中包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關鍵所在!

  對於競爭激烈的明星大學以及熱門學系來説,當然並無義務以“關心弱勢學生”作為擇才考量;但以當今多元社會需求多元人才的趨勢而言,筆試成績優秀其實只能鑒別出同質性高的單一類型人才。如果明星學校只為作業方便,調高門檻以減少申請人數,降低作業工本,而且以學測成績為準以減少爭議,這種最“安全”的作法,完全抹煞“多元”的原意。所以羅,不管政策怎樣設計,怎樣改來改去,最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明星學校和所謂“會考試的學生”,依然是最大的贏家。

  為讓偏遠地區學生有翻身的機會,臺灣“教育部”又推出了“繁星計畫”,但長春藤高中“微調”成績事件造成另一警訊。多元入學方案變成這種局面,顯然臺灣教育的精英主義並未鬆綁!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