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教改虛有其名 當局應加以重視施政整改

2008年04月30日 09:17:00  來源:
字號:    

  扁當局執政獨霸且毫無作為使得民心思變,從而造成了臺灣二次政黨輪替。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署名文章分析説,導致這個結果的根源就是教育問題。馬英九注意到它的嚴重性,決定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當前的“教改”政策。李遠哲主導的“行政院教改會”各項政策主張,顯然將是被檢驗的重點。文章認為,以臺灣現行發展狀況來看,必須認真推動“教改”,刻不容緩。

  事實上,臺灣自七十年代末期起推動的三大社會改造工程,除了政治改革已具體落實外,“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尚在蹣跚前進階段。正因為如此,臺灣欠缺厚實的公民社會基礎,難怪政治亂象叢生。

  為何説未曾認真推動過教改?其實司改與教改正好可作對照。司改是依兩千年臺灣“司法改革會議”的決議在進行,而這個會議是由“審、檢、辯”等體制內的力量所主導。因為是體制內的共識,“司法院”即就各項決議逐項管考推動,因此截至目前為止的各項“法律”修訂,都還是依照該決議在進行中。

  文章分析,相較之下,由於對師範體系主導的教育主張或體制不信賴,當年的“行政院教改會”,教育人員參與的不多,亦即該會的運作方式,比較具有“第三者”的性質,且不無“由上而下”改革模式的色彩。因為是臨時性的任務編組,“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僅具有建議性質,具體的“立法”及執行工作,尚有待當局各部門加以落實,尤其是臺灣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的配合。

  其實,“行政院教改會”所提出的教育鬆綁、人權尊重、民主法治等建議,都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只是,或許因為未考慮到實際執行層面的問題,或許由上而下的建議並未內化為教育人員所認同的理念,這種體制外的改革意見,並未真正落實成為體制內的制度變革。因此,即便“教育行政部門”推動的是相同的政策主張,在配套措施或執行方案有缺失下,難免會有諸多後遺症。

  文章説,任何政策主張都要靠人、組織來運作,因此改革首在組織、體制的變革。對此,“行政院教改會”主要的建議,包括修改臺灣“教育部組織法”及制定“學校教育法”、“國立教育研究院設置條例”等。如今,這三項法案“教育部”不是置之不理,就是還躺在衙門裏。

  以“教育部”組織條例為例,現行法讓“教育部”有過多介入管制的許可權,“部長”可以將個人意識形態強行落實于教育政策中,現任“部長”的許多作為,不就是最佳例證。因此,必須“修法”,讓許多決策是由多元組成的“委員會”作出決議,而不是以政治意識干涉教育。

  至於“一綱多本”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加重,亦非開放民間編輯教科書的政策有誤,而是政策配套措施、執行方式有所偏差。這包括:九年一貫政策倉皇上路;審定教科書未經研究及試教,造成錯誤百齣;一綱卻沒有基本內容的規定,以致各版教科書差異極大,造成銜接困難等。

  文章最後表述,馬“總統”提議組“委員會”全面檢討教改,這是很必要的,畢竟推動了十幾年的政策,也該到了全面檢討的時刻。但請確認究竟是政策有誤,還是因配套措施不足,讓好的政策難以發揮其優勢。同時也希望新任“教育部長”如能明此道理,並依法行政,這樣臺灣的教育才有脫身教改泥淖的時日,臺灣的下一代才更有魄力與希望!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