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馬當選後的幾大趨勢 人民期待好的變革

2008年03月23日 20:28: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的馬蕭配贏得“大選”,臺灣“中選會”昨晚公佈,14401個開票所完成點票,馬英九得7,658,724票;謝長廷得5,445,239票。得票比例為58.45%比41.55%。至此,臺灣再次進行了政黨輪替。國民黨全面執政。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登社論文章分析,國民黨的全面執政,勢將牽動臺灣政局的巨變,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是臺灣人民可以期待的。

  第一,意識形態領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在臺灣活躍了整整八年,與執政理念緊密互動的極端意識形態將從最高峰急劇下滑,和諧理性的意識形態有望逐步取代。極端的意識形態包括激烈的“臺獨”意識、狹窄的民粹主義、瘋狂的族群歧視,等等。和諧理性的意識形態,正是與之相反的進步的、包容的、和解的意識形態。陳水扁執政八年以來,把極端的意識形態操弄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天的選舉結果表明,人民唾棄陳水扁極端的意識形態。

  第二,兩岸關係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首先要指出的是,兩岸的最終前途的討論還有待時日,這是急不得的。但是,兩岸緊張對峙、互不信任的關係將會得到較快的、較有效的改善。兩岸進入和平協商進程的前景是樂觀的。尤為重要的是,兩岸人民感情得到了修復及發展的重大機遇。隨著兩岸經濟、文化、民眾的直接交流,尤其是兩岸直接“三通”的完全實現,將使得兩岸關係從緊張快步走向緩和。民進黨執政時期,以挑釁中國大陸、破壞兩岸關係為施政主要手段的狀況,在國民黨執政之下,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轉變。

  第三,兩岸關係政策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兩岸關係政策涉及中國大陸對臺政策及臺灣對中國大陸政策。在陳水扁當政的八年當中,兩岸關係政策基本上是以兩岸鬥爭為主,以和平與非和平的矛盾為主,以政府當局斷絕往來為主。馬英九執政之後,兩岸關係政策當然是以和平發展為主。社論比較大膽地斷定,和平發展是未來的兩岸關係政策的最重要的內容,無論是中國大陸的,或者是臺灣的。

  第四,臺灣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國民黨執政之後,拼經濟是其最重要目標,因為兩岸關係穩定成為事實,加之臺灣新當局的經濟政策有效,再加上中國大陸政策的全面配合,兩岸經貿關係的持續深化,臺灣經濟應該能夠很快地結束邊緣化的尷尬局面。民進黨執政八年來,臺灣經濟長期低迷乏力,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投資空間。國際投資者一定會看好臺灣,資金蜂擁而至,臺灣必然成為新的世界經濟熱點地區。

  第五,臺灣的政黨政治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陳水扁堅持“臺獨”理念不動搖,甚至在任期間把實現“臺獨”為重大的政策目標,如今鐵的事實告訴民進黨,此路不通。在丟失政權之後,民進黨面對的形勢很可能是長期在野,如果不做徹底的洗面革心,8至12年內難於重新執政。無法重新執政的壓力,將導致民進黨內部大分裂、大洗牌、大改革。最終如何變化無法預測,但是不可能更強大。如果陳水扁以為在野就可以不負責任,就可以進行街頭激烈鬥爭,那麼,要告訴民進黨人的殘酷事實是,這樣的危害臺灣安全的政黨,勢必為人民永遠拋棄!而國民黨如果不犯致命錯誤,全心全意為民謀幸福,則長期執政完全有可能。一黨主政,是最新的政治格局。

  第六、臺灣社會關係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八年來臺灣的社會關係是撕裂的,是對峙的,是惡質化的。族群分歧從社會矛盾上升為政治矛盾,上升為極端意識的主要內涵。社會風氣是不問是非、不問道德、不問法律,只要對族群極端意識有利就是正確的。社會關係十分脆弱、十分不利。所謂的藍綠基本盤,是對社會關係的踐踏。沒有哪一個正常的國家或地區,是依靠摧毀社會關係來維持政權的。馬英九、國民黨上臺之後,如下的新變化是可以期待的:一,社會大和解、大包容。二,社會共生關係重新建立。三,最大程度遏制和化解族群矛盾。

  第七,臺灣的選舉政治性質將發生重大的變化。長期以來,以假民主、真民粹方式操控選舉的最惡劣的、最醜陋的選舉政治應該可以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如果馬英九、國民黨在今後治理得當,樹選舉新風氣,樹民主新標誌,真正推動選舉政治走上民主正軌,那麼,臺灣的選舉政治能夠獲得重生!用選舉來製造“臺獨”、用選舉來滿足一己之私,用選舉來打擊正義力量,這些被扭曲的,都需要撥亂反正。

  社論最後總結説,所以,要看到的是,臺灣人民拋棄民進黨,選擇馬英九、選擇國民黨,實在不是選擇政客政黨,而是在選擇著新的理想。當然,不是説臺灣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與麻煩,在馬英九、蕭萬長當選,國民黨執政之後就能一掃而光,一風吹盡。有可能會好,也有可能會壞。如果馬英九在這麼幾個問題上把握不了,犯下不可饒恕、不可改正的錯誤,臺灣的前途仍然是朦朧不清的。(作者 郭偉峰 有刪節)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