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蘇花高公路建設爭議 期盼臺當局拿出雙贏方案

2008年03月05日 16:14:00  來源:
字號:    

  臺灣“行政院”環保署趕在民進黨當局已經進入“看守內閣”的最後階段,還是主導讓具高度爭議性的興建蘇花高環評案于本週一獲得有條件通過,並且獲得花蓮縣政府及地方人士的正面響應。同樣在本週一傳出由金門縣政府百分之百持股的金酒公司,表達對傳出財務危機的遠東航空公司有濃厚的入股甚至並購意願,並進而評估轉型成立金門航空公司的可能性。

  這兩則新聞雖然只是巧合的發生於同一天,但論其性質卻有一定的相同性。今天臺媒《工商時報》發表社論説,就蘇花高的興建案而言,臺當局其實早在1990年就已做出興建的決策,並在十年後的2000年二月通過環評。但旋即遇到政黨輪替,當時剛執政的民進黨當局還把環評當回事,在嚴格把關下蘇花高縱然通過環評還是遲遲無法動工,到了2003年更是乾脆由“行政院”出面宣佈緩建。但是在同年的花蓮縣長補選時,執政黨在為該黨縣長候選人時開出興建蘇花高的政見支票,在2004年陳水扁競選連任時,也沿襲這一政見訴求,是蘇花高興建案乃又重新啟動。不過,卻因原已通過的環評已經超過三年的期限,“交通部”不得不在2006年再度向環保署提出環境差異分析變更案,期間又歷經十次的審查,在原有環評委員的強力把關下一直無法過關,一直延到去年“行政院”先後更換“環保署長”及完成“環評委員”換屆後,總算在本週一才讓此一具高度爭議性的蘇花高環評案有條件通過。

  回顧檢視蘇花高興建案的波折,除了有開發派與環保生態派之間對立爭議之外,從1990年行政院做出興建的決策,到現在其實也已經歷了十八個年頭。一項公共政策歷時十八年猶未能定案啟動,不只行政效率大有可議,自然也會使經費預算不斷墊高。同時,決策的反覆更是令人搖頭,先是八年前民進黨執政後,對原來國民黨執政時期所為之決策,包括核四案、蘇花高案等不是強行停工就是予以擱置,背後隱含的自然是對前朝的不信任與否定。但是核四案輕率的停建最後迫於現實還是必須復工;蘇花高案則是被工具化為選舉政見,過去對環保的堅持不只不當回事,執政當局最後還通過換署長、換環評委員,以及臨門一腳的強力主導才算讓蘇花高案勉強有條件的過關。執政當局如此的可以為了選舉目的而違背原則自然可議,但令人擔心或好奇的是,現在的看守“政府”即使勉強把蘇花高的環評關卡悉數打通,由於綠藍兩位“總統”候選人對蘇花高興建已公開表示保留的態度,因此蘇花高是否真的建得成,還是要繼續在可能的政黨輪替中持續輪迴而永不得超生,前景似乎仍充滿不確定性。

  比較起蘇花高案的一波多折,金酒公司是否投資遠航,問題相對單純多了,同時也決不會延宕一、二十年未能解決。而這個議題真正觸及的是,其出發點固然是希望提供金門居民更為便捷穩定的交通工具,以及進一步帶動觀光、休閒及文化産業的發展。但是金門以其離島的天然條件,運載能量本來就會受限,再加上每年總會碰到霧季的天候條件限制,並不是金門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就可以解決。而除非金門縣政府自己出資另行成立金門航空公司,否則如果要入股投資遠航,以遠航做為上市公司,營運必須遵循市場機制,要獨厚金門旅客予以優惠價格,或密集增開臺金航線恐怕都有事實上的困難。因此金酒公司如果閒置資金太多,把遠航做為投資標的,在商言商自無不可,但若冀望因而根本改善金門的對外交通,恐怕未必能夠如願。金門縣政府真要減輕的交通負擔,補貼票價也許是最單純易做之事。

  綜觀蘇花高的興建案與金酒評估投資遠航案,共同的特點皆在於希望能夠提供人民更便捷穩定的交通動線,進而創造更大的發展契機。但一個受限于環保爭議,一個必須考慮市場規模,各有一段坎坷波折的路程要走。如何化解爭議,獲致雙贏,響應民眾的期待,對於主政者不論臺當局或地方都是一大考驗。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