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當局設新公司“內閣”急就章 啟人疑竇

2008年03月05日 10:56:00  來源:
字號:    

  “鐽震案”在臺灣鬧得沸沸颺颺,挑動了民間公司和當局勾結的政治敏感神經,如今又報當局民間合資將成立都市更新公司。對此,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特稿文章説,臺灣都市更新腳步不一,當局民間合資成立都市更新公司,雖然對於翻新城市風貌有一定幫助。但如同“鐽震案”,當局為何要在五二○前,急於成立牽涉利益龐大的新公司,恐怕很難給臺灣社會合理交代。

  更重要的是,根據“經建會”資料,未來臺灣都市更新公司運作機制,除直接參與都市再開發個案,還會和營建業合資成立“都市更新服務公司”,協助都市更新地區整合協調。其間利益往來複雜程度,若在公司成立前沒有厘清,只怕未來將是看不見的黑幕。

  的確,民間公司經營較公家單位具備彈性,但要防止公司成立後出現弊端,重點是公司成立前要訂出明確規範。

  文章説,“經建會”數據明白顯示,資本額六十億元的臺灣都市更新公司,有三十億元來自國發基金,民間資金則是大於三十億元,雖然沒有如“立委”指控,有九%資金來自官股銀行,但明顯是官股低於五○%、“立院”無法監督的公司。

  所以,臺灣都市更新公司若無法在成立標準、人事任命和營收計劃三個環節馬上交代清楚,是否要如“經建會”規畫在五月一日成立,應該打上很大的問號。

  “經建會主委”何美玥昨在“立院”答詢時不諱言,臺灣都市更新公司尋求民間投資,會有一套甄選標準,這個甄選條件將由經建會制定。但由“看守內閣”制定標準,難免讓人有綁標、圖利特定人的聯想。

  其次,臺灣都市更新公司還沒成立,就傳出有內定董事長人選,但既然當局出資不到五○%,為何官方能指定董座?不免讓人擔心其中和民間業者有沒有利益交換。

  最後,新公司的營收,根據“經建會”規畫,除靠都市再開發個案,另也會再與營建業合資,成立都市更新專業公司(都市更新實施者),且這些都市更新專業公司資金,還可以回流協助臺灣都市更新再開發公司。究竟這些資金流動有沒有圖利個人、私人企業的嫌疑?未來不管是哪一個政黨執政,都應該先厘清才能平息各界疑慮。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