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學評鑒淘汰制好在哪? 臺教育界應省思

2008年03月05日 13:31:00  來源:
字號:    

  目前臺灣大學教育品質低落,據報載有一些人計劃以參加指考,集中選填卻不去念的方式,讓一些辦學最差係所“猝死”。此種狀況和大學急速擴充有相對關係。“教育部”為了彌補此一錯誤的教育政策,只得以評鑒來做為退場機制的手段。

  臺灣《聯合報》今日刊文説,臺灣“教育部”此舉仍然涉及到一個教育的根本問題,一個被“教育部”評鑒為差的學校是否就應該被淘汰,還是要加強輔導要求其改善?如果,是前者的心態,則教育的意義何在?尤其“教育部”的大學評鑒標準是一邊評鑒一邊修改,根本沒有完整高等教育理念下進行評鑒,只以現況和現實問題來進行考慮,當然只能讓一些想辦大學的係所屈服現況而關門了事。

  文章分析,舉例而言,由於現在臺灣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居冠,因而在此次的大學評鑒中就非常重視就業的相關指標,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就業滿意度及僱主對大學生的工作滿意度,甚者還就此延伸大學畢業科系的實習制度等。結果造成每個學校拼命的打電話要求校友去回答相關的問卷,更可笑的是一些企業主莫名其妙的接到這些電話時,也不知如何回答。

  這豈不是就把大學教育當做職業訓練所,一切以學生的就業力當做係級評鑒標準。依此方向,不必評鑒就可以把臺灣所有大學的哲學系統統關門算了,因為沒有一種工作是可以直接對應到哲學系的。

  評鑒絕對不是淘汰的機制,它是讓現有大學了解他們的優缺點與特色。目前的評鑒並沒有依照各大學的特色來評鑒,而是拿一套標準讓所有的大學一體適用,這樣子的評鑒公平嗎?

  文章還説,臺灣大學生的品質是有下降之現象,但問題是我們要不要這麼多的大學生?或者在有這麼多的大學生時,我們如何提高大學教育品質?如果評鑒的目的在於後者,希望這些計劃讓評鑒不佳係所“猝死”的人士,不要充當“教育部”的幫兇,讓有機會上學的學生喪失機會,而是要以監督的角色去提升大學的品質,並向當局爭取更多的教育經費去改善大學體質,才真正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標與理想。

  目前高等教育也有M型化的趨勢,念後段班大學的大部分是弱勢族群,如果將後段班大學一一淘汰掉,將會弱勢者永難翻身。教育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只為強者服務,更不是製造貧富不均的工具。

  臺灣“教育部”官員應當思考如何讓每位學生在公平受教的前提下維繫高等教育的品質?不只是要重新思考五年五百億乃至於各種教育補助的辦法,更必須重新檢討評鑒機制所導致的學術霸權與資源分配不平等問題,讓每一位學生有公平的受教權,教授有合理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權。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