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合:小麥供應短缺 臺灣應盤點糧食需求

2008年03月05日 15:52:00  來源:
字號:    

  走一趟臺灣量販店,隨時補貨的麵包貨架上,近來竟偶然會出現空無一物的突兀景況;其中,除了店家的供應調度能力,某種程度上,亦反映了近期小麥高不見頂趨勢下的惜售心態;進一步拉大層面來看,小麥供給吃緊形勢若持續惡化,九成以上仰賴進口的臺灣,會否面臨糧食問題呢?今日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説,臺當局沒有心存僥倖的權利;對於糧食安全課題,臺當局關注的目光已須從價格面轉向數量面,要以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文章説,全球糧食價格去年已飛漲四成;稍事停歇後,今年二月起漲勢再起,先是黃豆迭創新高,接著是小麥頻頻攀頂,玉米也同步走揚,大麥、燕麥是下一個目標,稻米也出現喊漲之聲。大宗穀物價格漲勢淩厲,除了國際熱錢的藉題炒作,主要仍是在反映市場需求大於供給的基本形勢。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就已預警,全球正在走出糧食供應豐富期,進入短缺時期,當前全球糧食存量已降到廿五年來最低;跨國金融集團美林公司的報告並指稱,小麥、稻米及玉米等穀物的全球庫存只夠滿足六天的需求;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佈的二○○八年報告,更已將“糧食安全”行為影響未來年全球經濟社會的四大風險之一。

  為因應此一可能成真的風險,多個國家已積極採取對策。例如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埃及,已擴大運用政府補貼,平緩小麥激漲導致的物價上揚及民怨,並規劃提高安全存量;人口全球第二的印度已經提高了糧食儲備,馬來西亞也準備這麼做;部分國家如巴基斯坦則重啟糧食配給制度,通過定量供應卡為家庭提供糧食補貼。穀物出口大國如俄羅斯、阿根廷已通過開徵出口稅,管制小麥出口;影響所及,國際採購轉向,造成哈薩克出口激增,迫使該國本月起採取相同的管制,近來連美國也出現類似的呼聲。此外,也是糧食輸出主力的歐盟,已暫停為穩定農産價格而設計的休耕補助制度,鼓勵糧食增産。

  在臺灣,相關部門也有了行動。其中,“立法院”已訂本週完成機動調降大宗物資營業稅的立法程式;“經濟部”則已調降貿易服務費、檢驗費等,通過直接降低稅費工本,平抑持續上漲的玉米、小麥及黃豆價格;此外,臺灣“中央銀行”調整匯率政策,放手讓新台幣升值,也有助於降低國際糧價飆漲的衝擊。不過,這些努力多著重于價格面,主要目標在降低民生痛苦指數,防止在經濟成長緩滯下的通貨膨脹;然而,糧價上漲不只是物價問題,更涉及糧食安全,因而尚須表示數量面的供應穩定性問題。

  社論説,從現有已知的資訊中觀察,臺灣稻米的安全庫存約三個月,自給率約九成,尚不足慮;但整體穀物的自給率不到五成,意謂小麥、玉米、黃豆等穀物的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不只缺乏價格自主性,也有源不穩定的風險,因而業者呼籲臺當局出面聯合採購,期能穩定進口。

  聯合採購不啻是走自由化的回頭路,也涉及公平性,臺當局仍顯踟躕;但在非常時期,恐亦有其不得不然。但不論做與不做,其前提都是臺當局對島內大宗穀物的供需,應擁有充分掌握的能力;而當前看來,卻非那麼肯定。因此,儘管島內糧食安全尚無立即性危機,但在現今國際糧價高漲、供需資訊紊亂下,臺當局仍有必要對島內糧食的供應體系,從“進口”、庫存到生産進行一次總盤點;這不只以透明的資訊消除不當的預期心理,阻止惜售、囤積等行為,也可為今後的糧食政策行止定下準據,以免臨危出亂。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