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推動兩岸經濟大合作 臺灣需要新“三通”

2007年12月24日 09:59:00  來源:
字號:    

  如謝長廷執政,老三通仍遙遙無期;馬英九應站在歷史高度,推出新三通。
  
  即將出版的二00八年一月號《中國評論》發表中國評論通訊社評論員鐘維平撰寫的社論“老三通跟不上兩岸新時代 臺灣需要新三通”,全文如下:

  上月,臺北美國商會再次呼籲臺灣開放三通。在此時刻,執政當局必然是充耳不聞的。其實,形移勢轉,過去一直呼籲的兩岸三通早已過時,在應該迅速完成的基礎上,臺灣需要的是迎合新時代的新的三通。

  老三通殘缺不全 令人心酸

  臺北美國商會發表《臺灣2020年願景》,再次向兩黨“總統”參選人提出建言,希望簽訂兩岸政經交流協定、建立中間改革聯盟、尋求兩岸經濟共同市場和開放三通,只有這樣,臺灣才有光明未來。美國商會會長黃素貞更指出,關於兩岸直航,美國商會已經講了15年,該説的都説過了,美國商會給臺灣當局的建議和過去一樣明確:“做就是了”。

  老的三通,僅美國商會就已經講了15年,15年都未實施,早已過時。

  兩岸三通最早是在1981年9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在新華社發表談話時提出的,其講話闡述了中共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張,呼籲“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這也是大陸第一次明確“三通”的內容,即由1979年的“通航通郵”與“經濟交流”概括為“通郵、通商、通航”。屈指算來,兩岸三通提出已達26年之久了。

  26年之後,兩岸三通做得比較好的是通郵,通商則只有半通,兩岸直航則至今未算實現。歲月蹉跎,殘缺不全的三通狀況是令兩岸民眾心酸的。現在,唯一的機會只有等待國民黨在明年的選舉中獲勝,因為馬英九許諾,上任一年之內實現三通。而民進黨參選人謝長廷,至今對三通仍是猶抱琵琶半遮臉,説不清楚。

  如謝長廷執政 老三通仍遙遙無期

  2007年6月,謝長廷聲稱,自己贊成兩岸直航三通,承諾如果當選,將朝兩岸直航三通的方向去做。但他又強調,雙方要在“對等”情況下談。如果直航不對等、不尊嚴也不要“國格”,那麼隨時都可以三通。2007年7月15日,謝長廷表示,三通可以節省時間、成本,這應該可以考慮。

  由此可知,謝長廷的三通説暗藏變數:一,要有政治先決條件,如“國格”。二,三通只不過是一個政策思考方向,做不做,不知道。三,沒有期限,也沒最後日期。

  12月4日,陳水扁會見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時,卜睿哲時對陳水扁説,明年臺灣選出新“總統”,這是兩岸捐棄成見、發展新合作關係的機會。但是,陳水扁持否定意見。陳水扁説,“縱使國民黨接受一中的原則,也沒辦法對話,更何況民進黨無法接受一中原則,怎麼對話?”由此可知,謝長廷就算當選,黨內的阻力重重,未必可以克服,能否較快推進三通,實在是未知數。

  所以,馬英九嘲笑説:現在謝長廷也主張開放兩岸三通,但是,他做得到嗎?謝長廷當 “行政院長”時也沒聽他説要開放三通,現在要選舉就想起來了,而且,謝一講話就被陳水扁否定。謝長廷當選後如果要推行三通,最好把民進黨先解散,否則他是做不到的。馬英九這番話是擊中謝長廷的要害的。

  其實,作為臺灣的政黨領導人,至今還在為應該不應該實行老三通傷腦筋,實在是悲哀的。甚至就算實施老三通,也不是什麼有遠見者。老的三通雖然沒有做好,但是已經過時。如果沒有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的新思維,在更高的層次打開局面,臺灣仍處在被動之中。
  
  馬英九應站在歷史高度 推出新三通

  所以,馬英九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化被動為主動的高度,思考和提出新的三通內容。什麼是兩岸新三通呢?
  
  一,兩岸資金通,這是通商的更優化。兩岸經濟貿易的合作應該進一步強化,兩岸資金流通應該正常化,臺灣應該大力吸納大陸資金。

  可供參考的言論: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2005年6月23日指出:臺灣經濟要更加開放,減少對大陸某些領域的投資限制,特別是全面開放陸資入島,擴大互補性,增加兩岸經濟的融合度,有利於強壯臺灣經濟體質,使臺灣經濟更具抗風險能力;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第十屆理事長顏文熙2006年8月11日説,開放大陸資金進入臺灣,臺灣股市、房市一定大漲,同時也會吸引外資大量的到臺灣來加碼買進,各行各業一定也會興起,臺灣經濟景氣也可以馬上提升。

  二,兩岸資訊通,這是通郵的更高級形式。

  尤為重要的是,兩岸新聞傳媒的合作要加強,資訊交流要暢通。兩岸應該鼓勵共同媒體合作形式的出現。兩岸資訊高科技合作需要大力推進。典型的例子如:2007年3月27日,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上海多媒體行業協會簽訂《共同推動華人數位媒體産業走向世界》合作協議,雙方將推動建立上海與臺灣數位媒體技術及産業發展聯盟。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徐漢康表示,未來雙方本著促進全球華人數位媒體技術及産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推動建立起上海與臺灣數位媒體技術及産業發展聯盟,推升兩岸數位媒體技術在全球的競爭力。雙方將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包括有兩岸數位媒體産業政策的交流、人才的交流及人才培養的合作,以及兩岸數位媒體內容外包項目服務交流;兩岸數位媒體技術及産業發展的交流及兩岸共同面向國際市場開展合作與交流。

  三,兩岸人才通,這是通航不能達到的高度。兩岸人才的雙向流動,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臺才庫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經理楊朝安在臺灣媒體發表文章指出,兩岸人才交流乃大勢所趨,人力不通,臺灣前路難行。臺當局不僅要通商、通郵、通航,還要“通人”。首先,人才的流動,不受政治干預,尤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臺灣人才市場應該更開放;其次,讓人才向大陸發展的現象浮出水面,人才地下流動,本身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再者,改變兩岸單向的人力流動,而成為雙向人才流動,這才是讓岌岌可危的臺灣産業繼續生存發展的重要作法。

  所謂的新三通,未必一定能夠成立,我之所以提出來,主要的意圖是要提醒馬英九和國民黨,如果能夠執政,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兩岸關係,推出超越式的兩岸關係新思維,臺灣才能迎頭趕上,避免沉淪!

  新三通是構建共同市場的最有效途徑

  馬英九、蕭萬長、國民黨提出了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並得到了大陸的積極回應。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了兩黨56年來的首次會談,雙方就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經貿交往等重大問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其中提出了“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所以,如果國民黨執政,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完善老三通,著手推進新三通,全面落實共同市場的目標。新三通是通往兩岸經濟大合作的最有效途徑。沒有新三通的突破,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就不存在!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