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期望回流 臺當局對臺商由污名化改為拉攏

2008年03月03日 16:18:00  來源:
字號:    

  “總統大選”倒數計時,扁當局釋出多項政策鬆綁訊息,似乎都圍繞著“吸引臺商回流”的主軸。臺灣《聯合報》近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綠營曾經痛罵臺商“錢進大陸”,如今選前卻又萬般殷切地召喚拉攏,此一對比的確諷刺。

  文章説,臺商是兩岸政經情勢交迫之下的特殊産物,但是臺當局面對臺商的最大盲點是什麼?就是總以政治角度看臺商,而不能回到經濟角度理解小如臺商生存環境、大如臺灣整體發展的需求。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對臺商“惡之欲其死”的時候,不但對臺商極盡污名化,連臺商返臺投票也要製造出“中國走路工”的罪名,甚至在動用種種政治和司法力量整人之後,才又冒出“特赦説”欲拉攏人心,難怪強硬派如曹興誠直接回答不領情。“和艦案”大鬧一場,致使大廠聯電損失慘重,董事長和總經理等領導階層無不名譽受損;如今聯電已連續打贏對臺灣“經濟部”的行政訴訟和司法一審,此時卻忽然從天而降“特赦”之説,這種“愛之欲其生”的特別待遇,出爾反爾,亦教人難以承受!

  陳水扁把“經發會”結論共識的兩岸經貿“積極開放”搞成“積極管理”,直如個人即興之作,本來就是政治動作而非經濟政策,此為眾人皆知。臺當局如果能站回經濟的起點看臺商問題,應知回流重點不在短期的差別性優惠條件,而在長期政策的穩定性和基本投資環境之健全。
  臺灣高科技産業赴大陸投資原為其全球佈局的必要經營,中小型及傳統企業為比較利益而出走大陸,亦可能有助臺灣産業升級;結果卻都受盡政策阻撓,島內政經亦虛耗倒退,白白浪費了建設為亞太平臺的時機。如今臺當局端出的壓低勞動成本、特區內差別性待遇、臺當局補貼的土地優惠條件等所謂“利多”,未盡符合自由市場原則,並非今日全球性競爭趨勢中的最佳策略,與臺灣所應追求的本土條件優勢和産業升級夢想亦背道而馳。而臺當局之所以汲汲於此政策短多,其背後動機難道不又是政治考慮、選舉考慮優先於經濟思維嗎?此盲點一日不突破,臺灣的經濟藍圖一日成不了大格局!

  協助臺商回臺投資,乃一和時間賽跑之事。但望臺當局不要只為選舉故而政策作多,要誠心誠意從政治思維中鬆綁,把握稍縱即逝的時機,吸引“鮭魚回流”。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