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油滑精巧未見深入 謝長廷財經政見讓人失望

2008年01月25日 11:09:00  來源:
字號:    

  選前曾有不少人都替謝長廷抱不平,認為他的和解共生路線、幸福經濟政見,都因陳水扁的強勢“本土”操作而無法施展。一直到民進黨“立委”敗選後,扁才稍減其強勢,而謝長廷也才開始有機會完整陳述其財經政見。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表示,很遺憾的,看到十幾天下來謝長廷陸續推出的財經主張之後,我們不得不説,這些政見還是有些讓人失望,甚至反映出其財經幕僚經濟觀點的扭曲。 

  謝長廷在一月廿一日探訪腦性痲痹詩人作家蔡文傑後表示,他不贊成開放陸資來臺購買房屋,因為一旦開放,會有大群大陸客將臺灣的房價炒高,以致于將來的臺灣年輕人將買不起房子。謝長廷的這項發言不經意地反映了他財經幕僚群的意識形態與扭曲的經濟觀念。會這樣説,確實是因為前述發言呈現了“正港”的基本教義派思惟。 

  社論指出,首先,認為開放陸資來臺就會把房地産價格炒高,是完全沒有思考到房地産漲跌的基本面。臺灣的房子不是只有陸資能買賣;美資、歐資、日資都能來臺買賣。如果臺灣的房地産未來行情好、值得投資,那麼開放或不開放陸資來臺,房地産都會漲。如果臺灣房地産未來行情不佳,那麼誰都不會想來投資,為什麼大陸特別笨,偏偏要來砸錢?因此,謝長廷對國際市場所有島外資金都不看,卻只看中國大陸資金,這是什麼奇怪的心態?在他眼中,房地産漲跌的經濟因素全不重要,只有大陸的金錢買氣重要,這又是什麼奇怪的邏輯?

  其次,一切與中國大陸有關的經濟事務,在謝團隊眼中,似乎都只有“排擠”的負面作用,別無其他。於是,陸資來臺購屋,排擠了臺灣年輕人的購屋機會。不只如此,謝長廷不肯制度性開放臺商赴大陸投資,而要彈性管理、個案審查。為什麼呢?大概也是擔心臺商去對岸投資會排擠到島內的投資;基本教義派將這一類的排擠稱之為“掏空”。謝先生沒有看到的是,陸資來臺購買房地産,還有帶動其他島內需求的連動作用。雖然這種帶動需求的凱因斯理論一般而言未必正確,但對臺灣最近幾年島內消費、投資極度不振的經濟來説,外力所引發的需求帶動卻是求之不得。遺憾的是,謝長廷及其財經幕僚都有聞“匪資”而色變的本能反應,除了負面的、狹義的排擠效果之外,眼中再也容不下其他的正面效益。這與陳水扁及其他基本教義派的戒急用忍論或有效管理論,簡直是如出一轍,換湯不換藥。 

  依陳水扁的想法,他認為承認大陸學歷,就會使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就讀,排擠了臺灣的大學招生;開放大陸投資,就會排擠了臺灣的島內投資,所以要積極管理。八年下來,外資走的走、廠商倒的倒,只剩下“臺灣接單、大陸生産”的單一齣口引擎在支撐。原本,大家以為一月初“立委”選舉的挫敗,已經讓民進黨學到了教訓,但是事實不然。看看謝長廷似松實緊的赴對岸投資個案審查説,以及其目前的阻止陸資來臺購屋説,可見謝先生及其財經幕僚似乎還是走不出排擠論、拋不下“萬惡匪幫”的陰影,也根本無暇思考理性的財經全球佈局。 

  在過去數日之中,謝長廷努力地對臺灣的財經議題做了一些發揮,但卻以“點放”形式居多。低收入戶健保費他主張特赦,卻沒有提出完整的健保政策。遺産稅他主張降到百分之十,卻不對所得稅與遺産稅的銜接、稅制公平、與整體稅制提出看法。這些片斷意見,再加上其陸資來臺購屋的見解,都是枝節性的、點放式的、缺少宏觀規劃的政見;油滑精巧卻未見深入,片面帶過而不及根本。舉例而言,遺産稅率降到十%,稅收會損失多少?臺資會回流多少?所得稅該如何配套?有做過整體分析嗎?如果沒有全面估算,這單點政見禁得起檢驗嗎? 

  社論最後説,以前,大家説陳水扁綁架了謝長廷。現在,陳水扁放手了,謝長廷還有被什麼人綁架嗎?是其他基本教義派?還是心中揮之不去的意識形態?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