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家泉:兩岸結束敵對協商對話 此其時矣!

2008-01-17 14:00:00
來源:中國評論新聞網
字號

  臺灣新一屆“立委”選舉已經落幕了。這是一場形同短兵相接的“肉搏戰”,藍綠雙方都使盡了全身“解數”,終以藍大勝、綠慘敗而告終。道不盡“幾家歡樂幾家愁?”而廣大臺灣民眾,仍對這樣一場接一場的選舉戰有一種疲憊感和厭惡感。今年3月下旬,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轉眼又將來臨,這將是一場更加激烈、更加使參戰者“殺紅眼”的戰役。各方都正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準備一場新的戰鬥。臺灣廣大民眾自然也無可奈何地不得不被迫捲入這場新戰鬥。

  每一場選舉,似乎都要觸及島內最敏感的話題,即兩岸關係。例如“公投”、“制憲”、“正名”、大陸政策、經貿政策、對外關係、政局走向等,沒有一件不涉及到兩岸關係。由於選舉是臺灣內政,中國大陸自然不便介入,連我們這些學者也只能隔岸觀戰。不過,有時也偶然寫一點評議文章。作為學者,我這裡仍想提出一些問題與有關各方共同探討。

  最近我經常考慮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臺灣“立委”選後,也包括今年三月臺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選出後,究竟應該邁向何方?這是一個至關重要、也是很多人都在關心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臺灣的未來走向,無非是三個選擇: “臺灣獨立”,“維持現狀”與“和平統一”。關於“臺灣獨立”,這一次臺灣“立委” 選舉,實際已經以選票加以“摒棄”了。島內外幾乎輿論一律地把民進黨慘敗的主要原因歸咎為“臺獨”,這當然是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選舉結束的當晚,我據此就寫了篇《“臺獨”乃“十惡”之源》一稿,次日一清早就見到香港《中國評論》新聞網採用了,後來也看到一些媒體有轉載的。這裡就不再重述。

  其次是“維持現狀”。什麼叫“維持現狀”?其中:有“美國版”,就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有“大陸版”,就是兩岸雖暫時沒有統一,但“同屬於一個中國”並沒有改變;有“臺灣版”,即所謂“臺灣本來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今年元月六日,李登輝就還在公開這樣強調。

  一般説,所謂“維持現狀”,只能是暫時的。美國方面所謂“維持現狀”,本質上是干涉中國內政;臺灣方面所謂“維持現狀”,不過是一種主觀主義的幻覺;中國大陸方面所説“維繫現狀”,則是客觀現實的陳述。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事物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動態是永恒的,靜態是相對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持續地和永久地維持現狀。就海峽兩岸關係來説,最終不是走向統一就是走向“獨立”,真正的中間道路或維持現狀是沒有的。

  內地關於“維持現狀”之説,一直持有不同意見。有人就曾公開發表文章説:維持現狀是變相搞“臺獨”。主要理由:一是“維持現狀”和“一中各表”,實質“是在強化兩岸分離心理,而不是強化統一心理”;二是兩者都是在“無限期拖延統一時間,不斷弱化統一大趨勢”,而“不是濃厚統一氣氛”;三是兩者都不是真正強調“兩岸利益共贏共用”,真正“為老百姓謀福祉”,而是“為政黨集團謀取利益”;四是兩者都有“自相矛盾、自欺欺人”之嫌。因為,自然都已承諾一中原則,而又允許各作解釋,無非“是讓各政黨無意義、無休止的爭論下去,是在為臺獨勢力爭取主動”。

  該作者還認為,無論“維持現狀”和“一中各表”,都比直接的搞“臺獨”更具欺騙性和危害性,對“臺獨”發展有利,而對必要時採取遏制和制裁措施不利。

  還有一種,就是我所贊成的“和平統一”。這裡所説的“和平統一”,自然是指“一國兩制”下的和平統一。如前所説,目前兩岸雖還沒有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的狀況沒有改變,兩岸也同樣各行其“制”,所以説,實際上就是“一國兩制”,只是沒有經過對話、溝通、談判,使之“共識化”、“法理化”和“制度化”而已。我個人認為,這個方向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是會得到兩岸人民和各有關方面贊成的。它可以保障兩岸人民的互利雙贏,保證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對其他各方包括美國、日本以及周邊國家,也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我們突出強調的是和平、穩定、合作、和諧、發展,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是歡迎的。

  總之,自1949年國民黨自大陸撤退臺灣迄今已快六十年了。兩岸中國人隔海對峙,長期對立,相互消耗,這對兩岸、對整個中華民族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是應該結束的時候了。但願兩岸執政當局,都能像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所呼籲的那樣:“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此其時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