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鎖臺政策”禍患無窮 解藥只有開放更開放!

2008年01月04日 13:00: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刊載社論表示,儘管今日大多數民眾都主張兩岸政策應走向開放,但至少仍有部分堅決反對開放;乃至主張開放者,也有人不無疑慮,認為開放固是擋不住的走向,仍有可能造成臺灣産業空洞化或失業增加等副作用。

  如困獸猶鬥的陳水扁在元旦總結其漫長八年的“偉大旅程”時,乃集中火力抨擊“過去毫無節制與管理的對中國投資,是導致臺灣出現M型社會的最主要原因”,若更予擴大,將助長趨勢之惡化;更進一步申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吸引外資,導致投資國本身産業外移與空洞化,中高齡收入及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所得長期停滯及內需産業持續不振”,顯見他已察覺甚多臺灣人民心中存有疑慮。

  社論指出,首先必須辨明,他所謂的“過去毫無管制與管理”,指涉的正是十餘年來從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有效開放”到扁政權顛三倒四的“積極管理”;以為如此仍不足,顯然他希望應加以更嚴厲的管制措施。環顧當世,對中國大陸採取禁止直航、投資設限者,無有甚于李、陳二人所為;也正由於此“對全球開放、獨對岸不可”的違逆潮流的“鎖國政策”,使臺灣自絕於世界欣欣向榮的行列,踽踽獨行。因而扁政權在經濟上乏善可陳,臺灣人民對臺灣信心降至谷底,正是其獨樹一幟的“鎖國政策”招來的苦果,卻諉罪于被迫以腳投票的臺灣企業、人才;不知他果然蒙昧一至於斯,還是強辭奪理,永不認錯。

  在李、扁政權的重重封鎖之下,尚有許許多多企業家甘冒萬難前往對岸投資,而且投資金額依其估計,2006年高達GDP之2.15%,高於美、日、韓、星等國甚多,這顯示了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遠非李、扁等輩可以理解。那就是,當連遠在歐、美的先進國家都蜂擁投向對岸的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時,臺灣得天獨厚,不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更以其語言、文化全無隔閡、發展階段高度互補的優勢,長驅直入,連槍桿子也擋不住。

  過去十年,臺灣如果能挾此優越條件,有效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師法當初日本利用臺灣進軍全球的故技,臺灣經濟早已扶搖直上。臺灣企業的控製成本功力、闖蕩全球膽識、先進的製造研發能力,若能借廣袤的大陸市場一舉衝大規模,則臺灣産品也早已揚名全球、顧盼自雄。惜乎臺灣的主政者全不見於此,一意拖住企業的腳步,讓他們錯失良機,羈困猛虎的爪牙,任令對岸初生之犢揚威。結果,生雞蛋的美事都落在他家,撿雞屎的差使全留自家,讓臺灣落到今天這步田地。

  該報日前已清楚點明:臺灣近年還有4%至5%的經濟成長,還能躋身全球出口前16名,還出超數百億美元、創造百萬以上的就業機會,全拜在重重羅網下仍艱苦西進的臺商之賜。如非臺當局百般阻撓,臺灣經濟所受之惠,還不知將高此幾許。

  封殺新産業、封堵外人投資,卻攔不住企業、人才、資金的失血,只靠外逃的企業回頭向臺灣進口原材料、零組件,才導致內銷産業寥落、就業機會消滅、失業升高、M型社會加速成型。這種種痼疾,既是無知的“鎖國”一手造成,則解鈴仍須繫鈴人,唯有打破枷鎖,才能起死回生。因而,對抗不開放的種種禍患,解藥只有一種,開放、更開放!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