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總統大選”的三個期許 不論馬謝賢能居上

2008年01月24日 13:06:00  來源:
字號:    

  離“立委”選舉結果公佈的時日已過去一段時間了,誰勝誰負都已過去,重點是,該對接下來的“總統”選舉有什麼樣的期待?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文章,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提出三個期許。

 

  第一個期許:期待馬謝君子之爭。要肯定馬謝在選後黃金一週的表現,馬英九已不必論,國民黨“立委”大勝之夜,馬陣營謙卑克制相當值得肯定。

  謝長廷在過去一週,不僅透過拜會企業人士與第三勢力,展現柔軟姿態,更一斂殺伐氣焰,使過去這一週是臺灣經歷選戰以來,最平和寧靜的一週。

  當然,選民也要睜大眼睛,未來若有人以抹黑、造謠、煽動族群的方式打選戰,選民就應以選票加以制裁。

  第二個期許:期待藍綠自省缺失。“立委”選舉,輿論認為是民進黨的失敗,而非國民黨的成功。説得很對。民進黨固然為了執政無能而遭選民唾棄,但國民黨在野表現亦乏善可陳。

  希望未來能多聽到藍綠的自省之聲,民進黨應對於將反貪腐紅潮抹為動亂表達歉意,更應鄭重宣誓,不再用抹紅抹黑的手法打擊政治對手。要做實事。靠行動來得到臺灣人民的認可。重拾人民的信任。

  國民黨則應發出更多的改革之聲,應立即宣示,若贏得“總統大選”,將以高於法律標準的情理標準,將糾結多年的“黨産”歸零,並健全政黨選舉競爭的財務法制。

  第三個期許:期待選民選賢與能。昨日李遠哲以制衡及能力二個理由表態支援謝長廷。姑且不論李先生個人背書的價值,他漏列了一項最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操守與人格特質。首先,以少數“總統”制衡多數“國會”的邏輯論點是不通的,就政治邏輯而言,應是由“立法”權制衡“行政”權,實沒有所謂“行政”權制衡“立法”權的説法,選民選擇“總統”的關鍵其實仍應回歸於候選人本身。

  文章隨後説,若選了一個能力不佳、操守堪虞的“總統”,不管他是多數或少數“總統”,都是臺灣的災難。相反,若選出的是行正言誠、有胸襟識見的“總統”,他是多數“總統”時會一展長才,敬業治理臺灣,即便他是少數“總統”,也會回歸“憲法”精神,在“組閣”問題上知所進退。因此,關鍵仍是在於人的品質,亦即,馬或謝,誰具有賢與能的人格品質,才應是人民選擇的的首要考慮。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