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評論:奢侈品“知假買假”怪圈何時打破?

2016年06月08日 13:08: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根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發佈的數據,國人已經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的最大買家。2015年,國人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總消費額高達1168億美元。從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到東京的銀座商圈,奢侈品店裏經常可以見到排隊的中國遊客,他們舉著手機,對著微信裏的圖片幫助親戚朋友選購,而迎接他們的,是笑容滿面的中文導購。

  國人對奢侈品興趣的提升,與收入水準提高不無關係。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為7880美元,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富裕起來的消費者們,選取商品不只看重品質,更在意品牌,以及品牌背後代表的生活方式。

  一個奢侈品包,其實不見得比普通包能多裝多少東西,但卻能為使用者吸引來旁人的關注。在一些消費者看來,奢侈品更像一個身份標簽,讓旁人看到自己使用奢侈品,意味著自己屬於“能夠支付起高檔生活”的人群,這是一件頗有“面子”的事情。

  但是,並不是每個愛“面子”的人都能支付起奢侈品消費,於是假貨出現就不難理解了。財富品質研究院的調查發現,奢侈品假貨在市場上的可見度是正品的6倍之多,而網路銷售正在成為奢侈品假貨“重災區”。愛馬仕CEO帕特裏克·托馬斯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80%在網際網路上以愛馬仕之名販售的商品都是假貨”,而阿里巴巴在加盟國際反假聯盟後僅一個月,即被暫停會員資格……

  事實上,許多購買假貨的消費者,其實是“知假買假”,因為大家心裏都清楚,網上用幾百元買來的、正品標價幾千元甚至數萬元的品牌書包或服裝,怎麼可能是真的?對於高倣品而言,一般人很難分辨真偽,偽造一個商標也不是什麼難事,於是購買者可以用很低的價格,買到“面子”。

  當然,當菜市場的大媽們都背著名牌包時,這種“面子”既廉價又無趣。

  有的消費者會認為,這樣的“知假買假”自己佔到了便宜,無可厚非。但從長遠來看,“知假買假”衝擊了整個奢侈品産業鏈,使得産業鏈難以健康運轉,並且使得企業維權面臨困境。

  其危害的不只是企業,也包括消費者自身。

  很多遊客都曾有這樣的經歷,到海外的奢侈品店購物,想拍下圖片讓國內的家人幫助選擇,有時會被店員委婉拒絕。原因就是,店家擔心最新的款式設計會因此流入國內,引起各種仿製。

  當假貨充斥市場時,正品的市場份額勢必萎縮,而當消費者不再信任國內的奢侈品市場時,海外“買買買”就不難理解了。不遠萬里打著“飛的”購物,回來卻發現同一款式的仿製品早已“爛大街”,想必誰心裏都覺得滋味怪怪的。

  破解“知假買假”的怪圈,一方面應當加大監管力度,特別是對電商平臺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則要培育本土的中檔品牌。當下,在許多細分市場,如服裝、手錶、皮具等,國內品牌佔據低端市場,海外品牌佔據高端市場,而中端市場則是空白一片。國內低端品牌未能成功轉型到中端市場,海外中端品牌進入國內後,往往也因為各類成本增加而轉走高端市場路線。

  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不斷擴大的中間收入群體,不願意再買低端産品,高端奢侈品又買不起,各類奢侈品牌的仿製品就成了首選。這就好比過去的手機市場,當國産手機尚未佔領中端市場時,消費者會瘋狂排隊去買海外知名品牌,買不到或買不起行貨的,還會買水貨。而今,國産手機無論是性能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有了很大改觀,在中端市場的競爭力大增,在無任何保障的高檔“水貨”和國産中檔手機之間,消費者不難做出選擇。

  手機如此,皮包、服裝、手錶又何嘗不是呢?改變“國內上網‘知假買假’,走出國門瘋狂掃貨”的怪圈,關鍵在於提升國內同類品牌的競爭力,把海外高端品牌仿製品的購買群體,拉回到國內中檔品牌上來,讓消費者能切身感覺到,穿戴國産正品,比用海外品牌的仿製品更有“面子”。而要想做到這點,既需要相關企業提升自身的産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也有賴於管理部門創造更好的市場經營環境。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