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理查德·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係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

2017年10月10日 16:33: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黃博陽)北京時間今日傍晚,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理查德·塞勒是誰?

  理查德·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後執教于羅徹斯特大學 (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

  在理論研究上,塞勒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均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塞勒通過助推思想和選擇設計來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和包括社會福利政策和儲蓄投資研究在內的政府政策行為。

  在今年的諾獎得主公佈之前,智慧財産權機構科睿維安(Clarivate Analytics)預測稱以下領域有希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加州理工學院的科林·凱莫勒(Colin Camer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兩位學者在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斯坦福大學的羅伯特·霍爾(Robert Hall),他的代表性研究領域為勞動者生産率、經濟衰退和失業;哈佛大學的邁克爾·詹森(Michael Jensen)、麻省理工學院的斯特沃特·梅耶斯(Stewart Myers),研究影響個人和組織在做出決策時的複雜因素,在闡明企業融資決策維度。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其獎金出自瑞典央行的捐款,而非諾貝爾的遺産,也就是説,這是一項與諾貝爾基金會有關的“非諾貝爾獎”獎項。

  1968年,在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年之際(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的央行,1668年成立),為尋求政策獨立等更多話語權而選擇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這一被後人稱為“天才般”的公關創意,瑞典國家銀行在其後數十年間在國際經濟政治的話語權不斷提升。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關人員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其中,有24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授予了一位經濟學家,17次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經濟學家,有6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三位經濟學家共同分享。

  從1969年開始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共有78人獲得此項殊榮,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7歲。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經濟學家是挪威人弗裏希(Ragnar Frisch)和荷蘭人揚·廷貝亨(Jan Tinbergen)。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獎金都怎麼用?

  9月14日諾貝爾基金會開會決定,2017年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的獎金將達到900萬瑞郎,約合738萬人民幣、100萬美元。獎金數額十分客觀,歷史上這筆錢的使用方式也各有不同。

  捐助社會公益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優良傳統,歷史上有多位諾獎得主將部分甚至全部獎金捐贈給慈善機構。比如,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就將這筆獎金全數捐給了法國紅十字會。

  同時,還有許多諾獎得主也選擇將獎金投入他們的科研事業,或者用於學科教育。1903年和1911年的兩屆得主居裏夫人(Marie Sk?odowska Curie),所有獎金都投入到科研中;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之一的美國神經學家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為了消除科學界對於女性的歧視,用所得獎金設立了“女性諾貝爾獎”。

  當然,最熱門的選擇還是買房。2001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之一麻省理工大學的沃夫岡·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就用諾獎獎金買了一棟房子;199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飛利浦·夏普(Phillip Sharp)用獎金購置一棟已有近百年曆史的豪宅;他的搭檔英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理察·羅伯茨(Richard Roberts)則在自家的前院修建了一個私人的槌球草坪球場。

  據悉,就連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也在北京五環外買了套房子。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女士與其他兩位學者分享獎金,她曾與先生李廷釗開玩笑地説:“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吧?”

  經濟學獎儘管身份特殊,但按照慣例獎金金額也與其他幾項持平。大多數經濟學獎候選者都已在業內聲名顯赫,生活水準都不錯,所以這筆錢對於經濟學獎得主來説可能榮譽要遠遠大過金錢。

  當然也有些日子過得比較困難的。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博弈論創始人約翰·納什(John Nash),他在獲獎之前甚至連一個固定的職位都沒有,獲獎之後他的第一反應是:“我真的需要一張信用卡”——他就是電影《美麗心靈》的男主角原型。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