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評論:勿被人民幣“故意貶值論”所迷惑

2016年06月08日 12:55: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中國在故意讓人民幣貶值嗎?這種説法在我看來是個偽命題。簡而言之,中國不會故意讓人民幣貶值,中國人也不會有此擔心。實際上,真正符合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人民幣的貶值,而是在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同時,又能確保匯率的相對穩定,不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

  近期,人民幣匯率問題持續受到關注。6月6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而在出席中美對話前夕,美國財長雅各布·盧曾接受CNN專訪,其間主持人在發問時提到,“很多人擔心中國故意讓人民幣貶值。”

  中國在故意讓人民幣貶值嗎?這種説法在我看來是個偽命題。簡而言之,中國不會故意讓人民幣貶值,中國人也不會有此擔心。至於美國方面,如果能夠站在中國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也大可以放下這種不必要的顧慮。

  通過人民幣貶值可以拉動出口,貌似説得過去。貶值利於出口,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然而,出口需求並不是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唯一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海外需求及中國出口結構的變化,高技術含量、高品牌溢價的出口産品佔比越來越大,對於匯率的敏感度、依賴性則隨之降低,因此,貶值對於出口的提振作用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明顯。換句話説,故意使人民幣貶值可能並不經濟,它給出口帶來的正面作用,已經不足以對衝給另外一些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下,確保實體經濟的穩定是決策者訴求的重中之重,而匯率政策也必然要服務實體經濟。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近日表示,美聯儲加息預期會增加新興經濟體的不確定性。毫無疑問,人民幣的主動貶值與美聯儲加息(意味著美國實體經濟好轉,以及美元可能因此進入升值通道)一樣,都會使我國的實體經濟的增長前景承壓,且前者的影響更為直接。

  經濟增長的壓力只是一個方面,金融市場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當下,國內銀行和企業的債務問題還在堆積,人民幣的快速貶值如果帶來國內資産價格的快速下跌,將導致企業債務杠桿承壓、銀行壞賬激增,不排除有觸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此外,人民幣貶值也不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大幅貶值對於人民幣的海外接受度、認可度不利,進而會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實際上,真正符合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人民幣的貶值,而是在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同時,又能確保匯率的相對穩定,不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的確,去年的“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和動蕩,但匯改的目的在於促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應該説,央行通過對外匯市場的一系列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對人民幣過於悲觀的預期,同時也説明瞭人民幣過快貶值並不符合中國意圖。應當承認,當下市場仍然擔心人民幣匯率的長期走勢,而在不危及經濟金融安全的情況下,一定程度的漸進式貶值也並非不可能,但這是市場自身的要求,而非政府故意。

  對於美國來説,與前幾年向中國施壓、希望人民幣升值不同,近一兩年間,在不斷敦促中國放開管制,推進匯率自由化的背後,美國的訴求實質是傾向於“人民幣快速貶值”,因此,“人民幣故意貶值論”恰恰是符合美國利益的。但對於中國來説,在逐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大方向下,從國內經濟、金融的穩定出發,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