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國家資訊中心:下半年外貿增速難有明顯改觀

2016年08月22日 10:09:36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字號:    

  下半年外貿增速難有明顯改觀

  □國家資訊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 執筆:閆敏

  一、上半年外貿增速延續下滑趨勢

  今年以來,儘管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速仍然下降,但月度走勢總體呈現趨穩態勢。對外貿易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我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外貿企業競爭力有所提升,全方位開放格局加速構建。

  (一)進出口增速持續回落

  1-7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美元計價,下同)同比下降8.7%,其中出口下降7.4%,進口下降10.5%;貿易順差3075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儘管外貿增速下降幅度仍然較大,但是整體走勢呈現緩中趨穩態勢,二季度進出口降幅收窄,出口降幅較一季度收窄5.9個百分點,進口降幅收窄4.7個百分點;若以人民幣計價,二季度出口則為正增長,進口降幅收窄幅度更大。

  我國對外貿易連年負增長,既有國際需求減弱、國內經濟放緩的短期因素,也體現了外貿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徵。短期看,今年以來,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弱于預期,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世界貿易組織最新數據顯示,1-4月,全球70個經濟體出口總值同比下降6.1%,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與“金磚四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外貿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二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投資需求快速回落。儘管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體運作平穩,但國內需求呈現不同程度回調。其中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已經滑落至個位數,民間投資意願銳減,部分月度增速由正轉負。在投資需求下行的帶動下,工業增加值增長低位徘徊,工業出口交貨值負增長。長期看,我國對外貿易已經進入由“大進大出”向“提質增效”、由“出口導向”向“均衡發展”、由“貨物貿易獨大”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的新常態發展階段。未來外貿增速將逐步回落,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二)進出口結構繼續優化

  今年以來,我國大力落實對外貿易領域促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國務院“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促進進出口回穩向好”“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政策舉措的出臺與落實,對穩固傳統競爭優勢,培育外貿新動能、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國務院針對當前外貿形勢,出臺了《關於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對外貿企業、出口産品進行結構性支援,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積極支援新型外貿商業模式發展,培育外貿自主品牌,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有力支援了外貿回穩向好、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二是民營企業繼續發揮出口主導作用。經過多輪國際市場競爭與淘汰,我國民營外貿企業核心實力逐步增強,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續提升。1-7月,民營企業佔全國外貿出口46.7%,比去年同期顯著提高,超過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比重,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三是一般貿易比重繼續上升。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下降幅度顯著低於整體降幅,比重佔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6.4%,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四是對外貿易與投資戰略有效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市場多元化成效顯著。上半年,我國對印度、泰國、俄羅斯出口分別增長1.8%、2.9%和10%;對日本、歐盟出口分別下降6.1%和4.4%,好于平均水準。五是外貿出口結構向更高層次躍進。外貿領域新産品、新産業增勢良好,大型成套和高附加值産品出口保持正增長。上半年,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增長3%,通信設備、整合電路等高附加值産品出口分別增長10%和2.9%。總體而言,中國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正在逐步形成,區域産能合作步伐加快,雙向開放深入拓展,跨境電商貿易、市場採購貿易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加工貿易持續下降。由於我國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提升,土地價格、房屋價格不斷攀升,國內企業生産與經營成本提高,原有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削弱。與此同時,東南亞部分發展中國家依託低要素成本,大力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在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方面對中國出口産品形成替代。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速推動製造業回流,尤其在高端製造方面佔領國際市場,並對華進行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影響我國高附加值工業製成品組裝生産。數據顯示,1-7月,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速度已經達到10%左右,截至7月,加工貿易進口、出口已經分別連續19個月和17個月下降,嚴重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

  二是機電産品與高技術産品出口放緩的態勢尚未扭轉。機電産品與高技術産品是我國出口主導品種,上半年,我國機電産品出口下降8.1%,高技術産品出口下降7.9%,均高於出口總體降幅。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降幅明顯小于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這一情況自2014年顯露苗頭後,今年顯示出深化跡象,如果形成趨勢,不僅不利於我國化解國內相關行業産能過剩問題,阻礙製造業結構升級步伐,而且將導致貿易結構惡化、影響中國出口競爭新優勢形成。

  二、下半年對外貿易有望回穩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與形勢嚴峻複雜,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困難依然較大,但隨著國家促進外貿回穩向好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將對外貿産生積極作用,預計下半年外貿發展有望回穩。

  (一)世界經濟與貿易發展仍處低迷階段

  1、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不佳

  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貿易疲軟以及資本避險情緒上升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今年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主要國際機構對2016年的世界經濟增長表示擔憂,數次調降今明兩年增長預期。世界銀行在6月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估從2.9%調降至2.4%;7月IMF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2%調低至3.1%。

  2、國際經濟政治領域不確定因素增多

  6月23日,英國公投51.9%的票數支援退出歐盟。受此影響,當日Brent和WTI原油價格雙雙下跌4.9%。英國脫歐事件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避險情緒增多,美元指數走高,並將影響英國、歐盟以及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同時,全球新一輪恐怖活動頻發。近期世界多個地方連續發生嚴重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伊拉克巴格達兩起汽車炸彈襲擊死傷400人,土耳其國際機場遭襲40人死亡,孟加拉國達卡人質劫持事件20人遇害。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之間已經出現彼此呼應、同流合污的趨勢,為全球各國敲響了反恐和安保形勢異常嚴峻的警鐘,也將增加國際貿易與投資的安全風險。

  3、全球貿易保護勢頭加深

  為了擺脫本國經濟低迷形勢,各國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爭奪與滲透,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態勢更趨嚴重。上半年我國出口遭遇65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66.7%;前5個月美國對我國“雙反”調查數量同比增長2.5倍,並對我國鋼鐵産品開展“337”調查。預計下半年世界主要貿易大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將更為苛刻。貿易保護與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以及滯後效應將對未來我國進出口增長形成一定制約。

  4、國際貿易先行指數略有好轉

  衡量全球貿易走勢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在今年初觸及290點的歷史低點後,已經反彈至700點以上,標誌著全球貿易市場出現回暖。另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經過持續暴跌後,年內再度深幅下挫的幾率減小。但國際貿易回暖跡象有待進一步確認,海關針對2600多家外貿企業調查結果顯示,67.6%的企業反映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生産經營意願不足。根據上面情況,我們對下半年國際貿易形勢保持謹慎樂觀。

  (二)國內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

  1、宏觀經濟平穩運作

  我國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運作基本穩定。下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需要處理好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關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促進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初步預計在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力的托舉下,宏觀經濟有望實現平穩運作,預計下半年和全年我國GDP均將增長6.6%左右。

  2、外貿支援政策持續發力

  國務院和相關部門陸續出臺多項支援外貿穩定發展的政策文件,政策重點更加關注外貿創新發展,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推動貿易便利化,積極擴大進口等;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産能合作等戰略加快落實,高鐵、核電等重點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帶動了相關投資品與服務出口,對穩定外貿將起到積極作用;雙向開放深入拓展,我國已與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歐洲的二十余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並實施自貿協定;國內自貿區試點工作進展良好,部分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將面向全國實施。在穩定外貿發展政策的支援下,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有望延續回穩趨勢。

  3、人民幣匯率走勢趨穩

  截至7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和離岸價格分別貶值2.18%和0.97%,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6%左右。匯率貶值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近期我國出口增長。下半年,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減弱,美元指數可能走弱,人民幣匯率有望保持基本穩定,這有利於穩定對外貿易與投資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總體而言,綜合分析當前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今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貨物貿易增長空間較為有限,全年難以擺脫低迷運作態勢。但是我國促進外貿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釋放,各項穩定外貿增長的措施效果顯現,外貿領域企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下半年外貿進出口有望延續緩中趨穩走勢,預計全年出口下降6.2%,進口下降8%,降幅較上半年收窄。

  三、政策建議

  (一)切實培育外貿新增長點

  推動外貿領域科技創新、模式創新、行銷創新、品牌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外貿國際競爭力。一是培育貨物貿易新的增長極。在全球經濟減速,投資品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針對我國機電産品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難度加大的現狀,適應國際網際網路、大數據、智慧製造快速發展的潮流,建議選擇智慧家電、智慧手機等産品作為未來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的重點産品,通過政策引導、財稅支援、創新補貼等措施進行大力扶植。二是培育外貿新興業態。加快發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採購模式等新型貿易業態,提高傳統貿易效率。三是培育外貿自主品牌。堅持實施國際自主品牌發展戰略,支援企業開展國際並購,強化本土品牌創新與“走出去”,拓展品牌國際行銷渠道。

  (二)重視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

  針對加工貿易快速持續下滑問題,建議:一是督促落實國家已出臺的《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在行政審批、流程監管、生産核查等方面儘快完善管理體制,加大對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財政支援力度,從土地使用、宏觀稅負等方面降低加工貿易企業成本。二是因地制宜,鼓勵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支援加工貿易發展的具體指導意見。東部地區側重加工貿易創新升級,提高産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中、西部地區積極主動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産業鏈,做好配套公共服務與支援工作。三是鼓勵具有實力的加工貿易企業向周邊國家延伸産業鏈,根據全球價值鏈配置趨勢,將核心環節留在國內,同時利用國際分工擴張海外配套組件生産線。

  (三)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

  加大對“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支援力度。一是結合“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要求,搞好可行性研究,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支援重點領域如高鐵、能源、鋼鐵、水泥等行業大型企業走出去承攬海外工程與投資建廠。二是發揮亞投行積極作用,並設立專項投資資金,擴大與周邊國家産能合作項目,以軌道交通、電力、資源開發等為重點,對主要相關國際産能合作項目予以支援。三是儘量避免在國際産能合作中再次出現惡性競爭現象,對關係到中國國際合作戰略利益的大型企業加強綜合監管,規範境外經營行為。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