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最新報道  >   正文

隱蔽戰線英雄先烈不容忘卻:中共情報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2015年09月03日 12:21: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五)中共黨員、日籍情報人員中西功出生入死提供日軍進攻珍珠港等重要情報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裏,還有一批日本革命志士站到了中國人民一邊進行反法西斯鬥爭,成為中共黨員的日籍情報人員中西功就是突出代表。身為日本特務機關的高層,卻為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業提供重要情報,多次出生入死,在隱蔽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西功,日本三重縣人,1911年出生,中學畢業後,于1929年到上海入“東亞同文書院”讀書。該校主持教學的是中共黨員、留日歸國的著名經濟學家王學文。很快,中西功就對馬列主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與同學一起建立了同中國團結鬥爭的組織“日(本)支(那)戰鬥同盟”。1930年中西功因散發反戰傳單被日本駐滬領事館逮捕關押。193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34年,他進入東北滿鐵調查部工作。1938年,被提升為滿鐵上海辦事處調查室主任,並兼任日本支那派遣軍特別顧問,日本“中國抗戰力量調查委員會”上海負責人。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以中西功、西裏龍夫為核心的紅色間諜網迅速成立。他利用為日軍特務部做情報分析的條件,自由進入絕密資料室並外出調查,通過地下電臺向延安發出一系列重要情報,如日、蔣、汪三方關係變化,日軍佔領武漢後已決定停止戰略攻勢,對蔣介石的誘和進展,以及日軍在華兵力調配及“掃蕩”打算等。中西功還在上海建立了一個“特別調查班”,其中包括了大量中共情報人員。由當時上海的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潘漢年領導,在中共上海情報科吳紀光的指導下負責對日戰略情報偵察。他提供的有戰略意義的情報,對中國和蘇聯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重大貢獻。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希特勒希望得到日本盟友的幫助,但在日本國內,圍繞北進還是南進這一重大戰略抉擇,交鋒激烈。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日軍將領都主張先南進,佔領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大片地區,攫取其戰略物資。

  1941年8月,日本南進目標已經明確,中共中央要求中西功進一步搞清日本發動戰爭的準確日期。中西功以找朋友的名義,大膽獨闖軍方的報道部。從記者們的高談闊論中,中西功知道了留駐中國南方的日本部隊已在臺灣集結,參加“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各部也正在海運南下。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南進作戰意圖十分明顯。中西功又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證實了日美談判一旦破裂,日本就要跟美國開戰的情報。中西功立刻返回上海,再查“滿鐵”密檔,最終鎖定日軍南進作戰,最早可能是在12月1日,最遲可能是在12月15日,12月8日的可能性佔到90%。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淩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西功的頻繁活動,引起“特高課”的注意,于1942年5月被“特高課”逮捕押回國,日本政府和軍部都為此“中共諜報團案”的規模而震驚。中西功從上海被押到東京後,受到嚴刑拷打,他始終不肯説出接頭人,卻坦然承認出於信仰向中共提供過情報。中西功被審時列舉了掌握的大量國內數據,無可辯駁地説明瞭侵略戰爭持久的前景必然是經濟崩潰和徹底戰敗。同時被捕的西裏龍夫更以雄辯的教授式口才,把審訊室當成講堂。集體庭審時,中西功和西裏龍夫等又侃侃而談,警視廳官員和看守們都愣著聽講,主審法官急忙窘迫地打斷講話説:“此處不是宣傳共産主義的講壇,今天閉庭。”1944年被日本法庭宣判死刑。宣判書稱:“彼等不怕犧牲,積極努力,用巧妙之手段,長期進行偵察活動,其于帝國聖業、國家安全、大東亞戰爭及友邦勝負,危害之大,令人戰栗。”所幸的是,死刑還未及執行便迎來日本投降。戰後,中西功拖著傷病之軀為重建日本共産黨奔走,長期任神奈川縣委員長,1973年病逝。

  據他的夫人回憶,1973年中西功患胃癌處於彌留之際,最後懷念的仍是在上海的鬥爭歲月,斷續地説:“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勝利的人們。……他們有了自己的共和國……”他在法庭上反駁“叛國罪”的指控時説:“制止日本侵華戰爭,能使日華人民從毀滅性的災難中解脫出來,實現日華和平和日華人民世代友好,這是兩國人民的莫大幸福和根本利益所在。”正是出於這種理念,他與帝國主義的間諜完全不同,提供情報完全出於信仰而從不要報酬,黨組織困難時還以個人積蓄傾囊相助。中西功以及其他日本革命志士對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對中日和平和中日友好所作的卓越鬥爭,將永遠牢記在中國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