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抗戰英雄尤廣才:跪別母親赴緬甸抗日 重傷回國

2015年06月16日 15:08:00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演習重傷勝利回國

  尤廣才回憶,在戰爭後期,部隊駐紮在西保,一面休整,一面進行軍事訓練。在一次實彈演習中,一個士兵誤觸了未排除的地雷,當場死傷幾個人,他也受了重傷,失去知覺。

  “第二天清醒後,才知道彈片從右脅和右下膝關節穿進。”尤廣才説,當時他所住的美軍野戰醫院都是男性醫護人員。因為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拒絕中美政府派女性工作人員來印緬戰場。“大概是環境太艱苦了,不適合女人。”

  “照顧我的護士是一個20多歲的美國小夥子,態度和藹,時間長了,我們成了朋友。他主動把家人照片拿給我看,還勸我禮拜天和他一起去教堂。”尤廣才説,由於醫院的精心護理,一個月後他就痊癒了,重新回到戰場。1945年3月30日,他所在的第50師攻佔了緬甸曼德勒東北部的皎梅,與英軍36師會師。攻佔皎梅是中國駐印軍緬甸反攻的最後一戰,日軍已經潰不成軍。不久中國遠征軍將士們就凱旋班師,乘飛機回國。“在緬甸戰場經歷一年艱苦的戰鬥,給我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後人講述】抗戰勝利紀念日就是父親生日

  “我的父親就是為抗戰勝利而生的。”尤廣才的女兒杜恒説,每年9月3日,既要紀念抗戰勝利,又要為父親過生日。2014年抗戰勝利69週年時,習近平主席接見了尤廣才,杜恒覺得,這是對父親抗戰功勞的最大肯定和褒獎。

  向抗戰館捐贈美式睡袋

  杜恒説,父親是抗戰英雄,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認定為“歷史反革命”。為此,生性好強的母親離開了父親,她從小在姥姥家長大。母親後來到北京,在上戶口時,為了和父親劃清界線,也把她的姓氏從尤改成了杜。

  “父親一直是一個人生活,最近幾年我才把他接來同住。”杜恒説,和父親住在一起,她才更深入地了解到父親一生中那些輝煌和慘痛的經歷。“作為一名抗戰老兵,那段遠征緬甸的經歷是他一生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杜恒説,2009年10月,父親把一條破損的美式軍用睡袋捐贈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當年的照片都燒掉了,但這條睡袋沒有被扔掉,還和他們父女倆結下了不解之緣。1968年,杜恒來到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為了保護這條睡袋,她把睡袋改成了褥子,而且小心地把“US”字樣縫在了裏面。“這是父親參加遠征軍那段光榮歷史的重要物證。”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北京晨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