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伯父張冠伍魯南抗戰記

2015年06月16日 15:09:00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伯父1949年隨二野南下在進軍四川途中。

  伯父1949年隨二野南下在進軍四川途中。

伯父張冠伍工作照

  伯父張冠伍工作照

  張世傑 張偉 張健

  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時,我們兄弟仨又一次深情重溫2000年1月19日中共重慶市委對伯父的評價:“為祖國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奉獻了光輝的一生”。伯父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跟隨劉伯承、鄧小平進軍大西南。先後擔任川東剿匪工委副主任兼巴縣縣委書記;江津地委常委兼工業交通部部長,離休後享受省部級待遇。2000年1月17日在重慶辭世,享年86歲。伯父南下前,在家鄉魯南生活工作了33年。

  伯父張冠伍,原名張立峰,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黎墟村人。1916年12月24日出生於一個亦商亦農的家庭,自幼入私塾讀書,六七歲就能背誦《百家姓》《三字經》。193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省立曲阜師範學校。1934年春,完成六期學業後取得畢業文憑。回到家鄉滕縣八區(今薛城區沙溝鎮)茶棚小學成為一名教員。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伯父所在學校會同“曙光”、“天主學堂”、“滕文”等學校,號召進步教員帶領學生罷課,到滕縣縣城舉行抗日遊行示威活動,向沿途群眾散發傳單,從而喚醒民眾的愛國行動。伯父在教員的崗位上受到臨沙區委書記褚思佩的賞識,除教學外還兼職區委的抗日宣傳簡報刻印工作,後任茶棚抗日小學校長。1937年10月經董堯卿介紹,參加“魯南民眾抗日自衛軍”任直屬營一連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日本第二集團軍1938年3月16日向滕縣發動進攻,同時在周營、南山一帶策劃搶糧。根據張莊情報站張鳳立(係伯父的姑夫)提供的消息,5月7日董堯卿率直屬營近千人,在張莊召開軍民誓師大會,決心奪取保衛麥收的勝利,這次行動打破了敵人的搶糧計劃,擴大了部隊影響。6月伯父帶領一連在臨棗鐵路鄒塢站夜襲棗莊日軍的軋道車,打死日軍5人,繳獲手炮1門、新式輕機槍1挺、步槍4支及其他戰利品一宗。

  抗日戰爭進入艱苦階段,1939年9月八路軍115師抵達魯南。伯父所在部隊編入115師魯南支隊,轉戰滕東、嶧北、抱犢崮一帶,物資匱乏,部隊供給十分困難。翌年八月初四,伯父所在一連宋福倫排長帶隊到嶧縣來泉莊(今屬薛城)勸徵軍糧,後偽密探報信,八名戰士遭日軍殺害。時隔幾日,支隊特務連對駐山家林的日軍突襲,致使日軍死傷多人。

  魯南區黨委1940年5月在大爐村(今屬蘭陵縣下村鄉)成立,同年10月伯父調入機關,任趙镈秘書兼管抗日宣傳工作,還要為“五隊”(鐵道遊擊隊、文峰遊擊隊、運河支隊、獨立大隊、微湖大隊)編發密報,指導抗日戰況。此時魯南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在日軍的殘酷掃蕩、封鎖、蠶食下,我軍民奮起開展了“反掃蕩”,經過30余次戰鬥,殲敵逾千,粉碎了敵人的掃蕩,保衛了抗日根據地。

  1943年7月,伯父任“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情報站站長,直屬魯南區黨委領導。負責鄒縣、滕縣、白彥、費縣、嶧縣、沛縣(今屬徐州)等127個情報點的工作。身為站長,他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鋤姦,9月初在115師駐地徐莊(今屬山亭)舉辦了有200名情報員參加的培訓班,羅榮桓、王麓水到班上講課,“誰是漢奸?怎麼找漢奸?怎樣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抓住漢奸?”大家聽後受益匪淺。

  奉毛澤東指示,1943年11月底陳毅一行三人由新四軍軍部(江蘇盱眙黃花塘)出發赴延安,北越隴海鐵路,抵達運河支隊駐地北許陽村,在此接見嶧縣和運河地委領導紀華、于化琪、邵劍秋、童邱龍。陳軍長講:“要堅持好這塊戰略要地,保護好這條通往黨中央的地下交通線。”次日晚間,由劉金山(鐵道遊擊隊隊長)、楊廣立護送到臨城。第三天拂曉前到達微山湖東岸的蔣家集,住在崔玉倫家(係伯父的姑夫,時任張學良部下的步兵團團長),當張新華(微湖大隊長)給陳軍長彙報工作時説:“我們住在這裡最安全,給我們做飯的這位大娘就是張站長(指伯父)的親姑娘”。陳毅微笑著説:“這很好嘛,就是要利用我們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知己來壯大抗日武裝嘛”。準備登船過湖時,張隊長將兩塊銀元交給張長蘭(係伯父的姑母)説:“大娘,這是我們的食宿費,你一定要收下”。伯父的姑母説:“別説你跟俺親侄一塊來,就是你們自己來,俺也不會要你們的飯錢,我們一家都是愛國的”。

  伯父曾不止一次説過:“棗莊抗日軍民先後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朱瑞、陳光、黎玉等過路幹部途經魯南往返百餘次、千余人,從未出過任何差錯,受到中共中央軍委的通報嘉獎和中央領導人的表揚。”(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齊魯晚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