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誠信  >   要聞  >   正文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發佈

2014年12月29日 15: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發佈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綱要》指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按照“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健全法制,規範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強化應用”的原則有序推進。

  《綱要》全文如下: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

  (2014—2020年)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路為基礎,以信用資訊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準。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14—2020年。

  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思路

  (一)發展現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探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務院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公佈實施《徵信業管理條例》,一批信用體系建設的規章和標準相繼出臺。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建成,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各部門推動信用資訊公開,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實施信用分類監管;各行業積極開展誠信宣傳教育和誠信自律活動;各地區探索建立綜合性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促進本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信用資訊整合應用;社會對信用服務産品的需求日益上升,信用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經濟發展水準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尚未形成,社會成員信用記錄嚴重缺失,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勵不足,失信成本偏低;信用服務市場不發達,服務體系不成熟,服務行為不規範,服務機構公信力不足,信用資訊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缺失;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準偏低,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重特大生産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逃騙稅、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政務誠信度、司法公信度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等。

  (二)形勢和要求。

  我國正處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期。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範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擴大內需、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科學發展機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組織形式及管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社會誠信、促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於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的拓展期。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更加密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往,樹立國際品牌和聲譽,降低對外交易成本,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是推動建立客觀、公正、合理、平衡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適應全球化新形勢,駕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

  (三)指導思想和目標原則。

  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為基礎,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為主要內容,以推進誠信文化建設、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為重點,以推進行業信用建設、地方信用建設和信用服務市場發展為支撐,以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準、改善經濟社會運作環境為目的,以人為本,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使誠實守信成為全民的自覺行為規範。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社會信用基礎性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信用資訊資源共用為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基本建成,信用監管體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務市場體系比較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發揮作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市場和社會滿意度大幅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普遍增強,經濟社會發展信用環境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秩序顯著好轉。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原則是:

  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推動和示範作用。政府負責制定實施發展規劃,健全法規和標準,培育和監管信用服務市場。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協調並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合力。

  健全法制,規範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和信用標準體系,加強信用資訊管理,規範信用服務體系發展,維護信用資訊安全和資訊主體權益。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期性、系統性和複雜性,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全局,系統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

  重點突破,強化應用。選擇重點領域和典型地區開展信用建設示範。積極推廣信用産品的社會化應用,促進信用資訊互聯互通、協同共用,健全社會信用獎懲聯動機制,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二、推進重點領域誠信建設

  (一)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準,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

  堅持依法行政。將依法行政貫穿于決策、執行、監督和服務的全過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在保護國家資訊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資訊,建立有效的資訊共用機制。切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準,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權力運作制約和監督體系,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和程式,提高決策透明度。進一步推廣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加強對權力運作的社會監督和約束,提升政府公信力,樹立政府公開、公平、清廉的誠信形象。

  發揮政府誠信建設示範作用。各級人民政府首先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以政府的誠信施政,帶動全社會誠信意識的樹立和誠信水準的提高。在行政許可、政府採購、招標投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研管理、幹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申請政府資金支援等領域,率先使用信用資訊和信用産品,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發展。

  加快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建設。嚴格履行政府向社會作出的承諾,把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把發展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落實情況以及為百姓辦實事的踐諾情況作為評價政府誠信水準的重要內容,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逐步建立健全政務和行政承諾考核制度。各級人民政府對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要認真履約和兌現。要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不得施行地方保護主義措施,如濫用行政權力封鎖市場、包庇縱容行政區域內社會主體的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等。要支援統計部門依法統計、真實統計。政府舉債要依法依規、規模適度、風險可控、程式透明。政府收支必須強化預算約束,提高透明度。加強和完善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完善政務誠信約束和問責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自覺接受本級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大監察、審計等部門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和審計力度。

  加強公務員誠信管理和教育。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依法依規將公務員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廉政記錄、年度考核結果、相關違法違紀違約行為等信用資訊納入檔案,將公務員誠信記錄作為幹部考核、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深入開展公務員誠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加強法律知識和信用知識學習,編制公務員誠信手冊,增強公務員法律和誠信意識,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

  (二)深入推進商務誠信建設。

  提高商務誠信水準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商務關係有效維護、商務運作成本有效降低、營商環境有效改善的基本條件,是各類商務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本,也是各類經濟活動高效開展的基礎保障。

  生産領域信用建設。建立安全生産信用公告制度,完善安全生産承諾和安全生産不良信用記錄及安全生産失信行為懲戒制度。以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特種設備生産企業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産、銷售企業和爆破企業或單位為重點,健全安全生産準入和退出信用審核機制,促進企業落實安全生産主體責任。以食品、藥品、日用消費品、農産品和農業投入品為重點,加強各類生産經營主體生産和加工環節的信用管理,建立産品品質信用資訊異地和部門間共用制度。推動建立品質信用徵信系統,加快完善12365産品品質投訴舉報諮詢服務平臺,建立品質誠信報告、失信黑名單披露、市場禁入和退出制度。

  流通領域信用建設。研究制定商貿流通領域企業信用資訊徵集共用制度,完善商貿流通企業信用評價基本規則和指標體系。推進批發零售、商貿物流、住宿餐飲及居民服務行業信用建設,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管理。完善零售商與供應商信用合作模式。強化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大對市場混淆行為、虛假宣傳、商業欺詐、商業詆毀、商業賄賂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典型案件、重大案件予以曝光,增加企業失信成本,促進誠信經營和公平競爭。逐步建立以商品條碼等標識為基礎的全國商品流通追溯體系。加強檢驗檢疫品質誠信體系建設。支援商貿服務企業信用融資,發展商業保理,規範預付消費行為。鼓勵企業擴大信用銷售,促進個人信用消費。推進對外經濟貿易信用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外貿易、對外援助、對外投資合作等領域的信用資訊管理、信用風險監測預警和企業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借助電子口岸管理平臺,建立完善進出口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信用分類管理和聯合監管制度。

  金融領域信用建設。創新金融信用産品,改善金融服務,維護金融消費者個人資訊安全,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大對金融欺詐、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內幕交易、制售假保單、騙保騙賠、披露虛假資訊、非法集資、逃套騙匯等金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規範金融市場秩序。加強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信用記錄的覆蓋面,強化金融業對守信者的激勵作用和對失信者的約束作用。

  稅務領域信用建設。建立跨部門信用資訊共用機制。開展納稅人基礎資訊、各類交易資訊、財産保有和轉讓資訊以及納稅記錄等涉稅資訊的交換、比對和應用工作。進一步完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和發佈制度,加強稅務領域信用分類管理,發揮信用評定差異對納稅人的獎懲作用。建立稅收違法黑名單制度。推進納稅信用與其他社會信用聯動管理,提升納稅人稅法遵從度。

  價格領域信用建設。指導企業和經營者加強價格自律,規範和引導經營者價格行為,實行經營者明碼標價和收費公示制度,著力推行“明碼實價”。督促經營者加強內部價格管理,根據經營者條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完善經營者價格誠信制度,做好資訊披露工作,推動實施獎懲制度。強化價格執法檢查與反壟斷執法,依法查處捏造和散佈漲價資訊、價格欺詐、價格壟斷等價格失信行為,對典型案例予以公開曝光,規範市場價格秩序。

  工程建設領域信用建設。推進工程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工程建設市場信用法規制度建設,制定工程建設市場各方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標準。推進工程建設領域項目資訊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依託政府網站,全面設立項目資訊和信用資訊公開共用專欄,集中公開工程建設項目資訊和信用資訊,推動建設全國性的綜合檢索平臺,實現工程建設項目資訊和信用資訊公開共用的“一站式”綜合檢索服務。深入開展工程品質誠信建設。完善工程建設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加大對發生重大工程品質、安全責任事故或有其他重大失信行為的企業及負有責任的從業人員的懲戒力度。建立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評價結果與資質審批、執業資格註冊、資質資格取消等審批審核事項的關聯管理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建設領域從業人員信用評價機制和失信責任追溯制度,將肢解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等列入失信責任追究範圍。

  政府採購領域信用建設。加強政府採購信用管理,強化聯動懲戒,保護政府採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供應商、評審專家、政府採購代理機構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信用記錄標準。依法建立政府採購供應商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對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的供應商,在一定期限內禁止參加政府採購活動。完善政府採購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充分利用工商、稅務、金融、檢察等其他部門提供的信用資訊,加強對政府採購當事人和相關人員的信用管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提高政府採購活動透明度,實現信用資訊的統一發佈和共用。

  招標投標領域信用建設。擴大招標投標信用資訊公開和共用範圍,建立涵蓋招標投標情況的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體系,健全招標投標信用資訊公開和共用制度。進一步貫徹落實招標投標違法行為記錄公告制度,推動完善獎懲聯動機制。依託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及其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招標投標和合同履行等信用資訊的互聯互通、實時交換和整合共用。鼓勵市場主體運用基本信用資訊和第三方信用評價結果,並將其作為投標人資格審查、評標、定標和合同簽訂的重要依據。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