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民進黨並沒有出現新氣象,反而因“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沒有進行重要政策調整而引起很大爭議,批評者多,肯定者少。於是,黨主席蘇貞昌進一步做出繼續檢討的決策。顯然,民進黨大陸政策給人的印像是“只檢討不調整”,或僅進行策略性、技術性調整,而不進行戰略性調整。站在學者的立場,民進黨重新執政的關鍵或建立與大陸互動的重要基礎是調整大陸政策,黨內也有調整的聲音或主張,但民進黨中央為何只進行沒完沒了的檢討而不願進行大的調整?原因何在?筆者試圖站在民進黨的角度來解答這一疑惑與問題。
成本考慮+誤判民意
首先,民進黨對大陸政策進行廣泛討論或檢討而不願進行重大調整的重要考慮是要給外界造成這樣一種印象:民進黨是願意檢討與調整大陸政策的,而且是開放式的,願意聽取各方的意見與建議,至於如何調整,則是未來的事情。這樣的策略與做法,成本最小,收益卻不小,既不會引起內部的反彈,也不會讓外界認為民進黨大陸政策僵化不變,還可讓民眾對未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的可能調整抱有期待,從而將政策調整的政治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民進黨對島內主流民意有一種戰略判斷。民進黨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中講得很清楚,當前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是,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及認同主張“獨立”是“主流民意”,臺灣民眾不接受“臺灣與中國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定位”。既然民進黨認為“臺獨”是臺灣的主流民意,民進黨的“臺獨”主張就符合主流民意,自然沒有調整的必要。其實這一戰略判斷並不能獲得外界的普遍認同,也不符合“維持現狀”是臺灣主流民意。
自視“本土”+擔心分裂
再次,民進黨認為本黨是“本土政黨”,代表臺灣人民,時間在自己這一邊。在島內藍綠政治對抗與權力爭奪中,民進黨一直將已“本土化”的國民黨視為“外來政權”,視為“親中政權”,批評為“賣臺政權”,從長期講是不會獲得選民支援的。同時民進黨卻一直將本黨視為真正的“本土政黨”,代表臺灣人的利益,有龐大的社會基礎,長遠看,臺灣民眾是會支援自己的,自然沒有必要調整民進黨的路線與政策主張尤其是兩岸政策。
第四,“臺獨”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是民進黨的政治靈魂,是綠營的精神支柱,不敢輕易改變與放棄。“臺獨”不僅僅是民進黨的政治鬥爭工具,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與政治信念。“臺獨”雖然不是整個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與民意,但卻是綠營的主流民意與政治信仰,民進黨不敢輕易改變與調整,一旦貿然改變,可能就會引起黨內思想混亂甚至分裂與崩盤。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