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名將後代講述川軍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組圖)

2015年05月12日 11:25:5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張自忠嫡孫張慶成。(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攝)

張自忠嫡孫張慶成。(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5月12日四川雅安訊(記者 宣玲玲) 5月11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在四川舉行。抗日名將張自忠嫡孫張慶成、趙一曼嫡孫陳紅、鄧錫侯之子鄧宇民、李家鈺之子李克林以及抗戰老兵劉景軾等先後向兩岸媒體介紹川軍將士在抗戰中的英勇事跡。

  張自忠嫡孫張慶成:爺爺有兩個外號 最愛罵“孬種!”  

  張自忠嫡孫張慶成聊起爺爺頗顯激動。他説,爺爺愛罵人,特別喜歡罵“孬種!”當時爺爺有兩個外號,一個是“活關公”,就是説他能帶頭打仗,很勇猛;另一個是“張扒皮”,是説他訓練軍隊非常嚴格,但他又是愛兵的,還曾親自給戰士挑腳上的水泡。  

  張自忠1940年在湖北宜城殉國,當時的職務是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軍事委員會下面的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我們家紀念他老説到三個地方,一個山東老家是我爺爺的出生地,一個湖北宜城是我爺爺的殉國地,一個重慶北碚是我爺爺的安葬地。我們到山東老家,摸一摸過去的門,過去的窗戶,心裏感到很親切。到了重慶,現在這個陵園佔地15畝,我每次去圍著墓轉一轉,我摸著碑,摸著石頭,我們家沒有一個人在爺爺的墓地掉過一滴眼淚,因為我們想的是張自忠他作為一個抗日軍人,馬革裹屍是他的榮耀,沒有悲傷,我們感到很自豪。到了湖北的張自忠陵園,山頂上有一個國民政府立的碑叫“張上將自忠殉國處”,到了那我想可能我爺爺和他士兵的鮮血分子還在,抓起石頭摸一摸,轉一轉。我也不悲傷。  

  現在修了一個像中山陵那麼大的陵園,叫“張上將同埋官兵墓”,裏面埋了好幾百人,找到名字的大概是200多,甚至還有好幾百人找不到名字。到了那裏我就要大聲地喊,大聲地呼,“你姓什麼叫什麼?你是何方人士?要不要我帶信到你家裏去?”當時他們可能就是十幾歲的年輕人,什麼都不知道,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就去貢獻了,幾十年了名字還沒找到。我爺爺的母親給了他一條生命,士兵的媽媽也給士兵一條生命,從生命的角度上講,人是平等的。以前皇帝死了,説得好聽叫“駕崩”,乞丐死了就叫“死亡”,從真正意義上説,每個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我爺爺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影響大職務高,那些士兵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是他們同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70年後,80年後,100年後200年後都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我們紀念70年前為了民族生存為了國家存亡獻出性命的那些人,就是要告訴現在的人,只要你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流血甚至犧牲,國家和民族永遠不會忘記你,永遠會銘記你!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