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記者談"追憶中國遠征軍":感嘆敬佩 以老兵為榮

2014年08月14日 22:54:1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記者參訪滇西松山戰役戰場遺址。

  兩岸記者參訪滇西松山戰役戰場遺址。(台灣網 王文英攝)

  台灣網8月14日北京消息 為期一週的“追憶中國遠征軍”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於昨日在雲南昆明圓滿結束。海峽兩岸記者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實地採訪,大大加深了對中國遠征軍抗戰歷史的了解,對當年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抗戰英雄肅然起敬,他們的偉大功績值得國人永遠銘記,兩岸記者應該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把這段歷史告訴兩岸同胞,讓兩岸同胞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人民日報》記者楊彥表示,儘管之前通過一些電視劇、書籍和新聞報道,對滇西抗戰歷史和中國遠征軍有一定了解,但是通過這次採訪,親身踏上這片土地,參觀遺址,採訪老兵,追尋歷史,她還是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感受。松山戰役遺址提醒她這場戰爭曾經多麼慘烈,國殤園裏幾千塊墓碑彰顯著遠征軍將士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英勇,紀念館裏的人潮涌動讓人欣慰,曾被遺忘的老兵們自豪的笑臉叫人感嘆。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趙飛説,7天採訪過程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德宏州參訪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在抗戰前線愛國人士陳嘉庚組織3000多位華僑人士回國抗戰,有1000多華僑為國捐軀,這些愛國華僑永遠留在了雲南人民心裏,也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民。如今,這座紀念碑莊嚴的矗立在這裡,讓每一個參觀的人肅然起敬。兩岸32名記者重走中國遠征軍的抗戰之路,歷史似乎又像畫卷般展開,中國遠征軍的功績一定會讓國人永遠銘記,一定會促使兩岸同胞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臺灣年代電視臺記者陳凱生表示,通過參觀遠征軍公募和最悲慘的松山戰場遺址,以及採訪年屆百齡的中國遠征軍老兵,讓他又回到了當年那段悲壯的抗戰歷史,也讓他再次緬懷抗日先烈們“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壯愛國情懷,採訪經歷異常深刻,希望每位臺灣記者回去後都能夠用他們的筆和鏡頭把這一段歷史詳細告訴兩岸同胞。

  作為抗戰老兵的後代,來自臺灣東森電視臺的記者陳國元説,原本只是歷史壁上觀,但這次卻真正走進了歷史裏面。通過這次一路走訪才知道,原來中國人的軍隊曾經為了中國人的安全付出了那麼多血淚。他們修築滇緬公路,用生命和血肉搶回戰略高地松山。他以前對八年抗戰沒有多少感覺,當真正走進戰場那一刻,他以這些老兵為榮。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王悅東説,此次採訪之前,也從教科書以及媒體上了解過中國遠征軍這一概念,但並不系統與具體,對中國遠征軍的具體作戰情況以及艱苦慘烈程度沒有多少認知。但經過此次一路實地考察與採訪,參觀松山戰場遺址、各種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以及對南洋華僑機工的實地了解,大大加深了對中國遠征軍這一歷史概念的深刻認識。

  通過以上各位記者的敘述不難看出,此次採訪經歷已經深深印入他們的腦海。聯合採訪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追憶緬懷抗日忠烈之路仍在繼續。作為聯合採訪團的記者成員之一,我深信,記者們通過真實的記錄與描述,一定會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兩岸一家親,這段共同的歷史記憶一定會增強兩岸同胞在精神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記者 王文英)

  兩岸記者參訪滇西戰役畹町橋舊址

  兩岸記者參訪滇西戰役畹町橋舊址。(台灣網 王文英攝)

  

  中國遠征軍抗戰老兵,右起依次為:王惠生(90歲)、萬雲鵬(93歲)、肖朝青(101歲)、顏嘉銘(98歲)。(台灣網 王文英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