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一帶一路”開局在即 臺灣何去何從

2015年03月09日 09:01:1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8日北京消息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提出到成為現下兩會當仁不讓的熱詞,不過短短數月。在很多人尚對其懵懵懂懂之時,已有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進行破題,“一帶一路”這一宏大戰略構想的具體規劃已接近出爐。

  那麼問題來了,“一帶一路”與臺灣有何相干?首先,我們要從什麼是“一帶一路”説起。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如果你的家中挂有一張世界地圖,就可以按圖索驥輕鬆了解“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它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沿線近60個國家,90多個城市,國內生産總值佔全世界總額的55%左右,擁有世界總人口的大約70%和世界已探明能源資源的75%左右,形成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在接受記者採訪表示,這個戰略實質上就是通過中國和周邊國家實現“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構建區域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

  據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的介紹,“一帶一路”戰略已經引起各國關注,目前有50多個國家在和中國進行研究探討,還有國家專門成立相關機構。

  在國內,已有包括上海、福建在內的31個省市政府工作報告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進行破題,港澳地區也同樣看到了“一帶一路”的遠大發展前景。在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中,11名香港代表發言,過半涉及“一帶一路”,爭談香港在一帶一路上可發揮的優勢。有香港記者不禁感慨:“又是‘一帶一路’,睇黎香港唔參與都唔得(看來香港不參與都不行),我們聽著都好激動。”

  香港猶是如此,臺灣又有何動作?

  早在去年11月底,臺灣《旺報》即發表社論,論證臺灣加入“一帶一路”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和前景,社論稱:臺灣如通過積極參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把更多商機擴展到東盟、南亞與歐洲,正是借船出海的一部好棋。

  但時局卻與此恰恰相反。不僅臺灣政局風雲突變,去年3月的“反服貿風波”更是讓兩岸服貿協議至今仍躺在“立法院”動彈不得,本應早于韓國簽署的相關貿易協議反而落後。

  在此期間,“小確幸”(意指“微笑而確定的幸福”)的思潮在臺灣流行。有人曾為“小確幸”代言稱:臺灣即便在區域經貿中被邊緣化也沒關係,只要人民能過著“小確幸”的生活就好。誠然,“小確幸”如迷夢般讓人嚮往,但有人卻故意忽略了穩定與繁榮的經濟狀態才是“小確幸”的重要基礎。

  上世紀50--8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維持平均8%以上經濟增長長達40年之久,至1990年開始下滑,到2008--2013年降至約3%,遭遇結構性挑戰。臺灣經濟發展長久以來模式不變、投資不振、産業外移後沒有新興主力産業替補等發展問題早已存在,更有包括勞動供需結構失衡、就業年齡結構老化、政府潛藏負債攀升、社福支出擴增、薪資成長遲滯、所得差距拉大等一籮筐的潛在風險和社會問題亟待改善。

  要解決這些問題,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是臺灣經濟掙脫泥淖的關鍵。臺當局“經濟部長”鄧振中曾表示,臺灣參加區域經濟整合,不是選項,而是必須要這麼做。但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臺當局既想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又有意要避開大陸。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是亞太區域經濟的領頭羊;作為祖國,大陸一直張開善意溫暖的懷抱,面向海峽對岸的臺灣人民。不論在情還是在理,臺灣經濟的發展無法回避祖國大陸。

  臺灣學者施正屏近日撰文稱:大陸擬藉由貿易自由化來加深跨國經濟體系的聯繫,以基礎建設投資來輸出國內過剩的産能和資本,並在貿易與投資二大平臺深化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戰略,大陸在全球經濟的實質影響力可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而快速提升,將對兩岸經貿、國外直接投資與金融合作三大領域,産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值得臺灣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更是值得高舉反對經貿自由化者深刻反省與學習的重大課題。

  能否加入到“一帶一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可能關乎臺灣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關乎臺灣人民的切身福祉,關乎臺灣的幸福能否真正“確定”。過去,臺灣人民曾靠自己的辛勤汗水贏得過確定的幸福;現在,主動權依然握在臺灣人民自己手中。(台灣網記者 于斯文)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