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關係》專訪台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理事長

2013年06月09日 15:2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協會定制的酒命名為“一國兩制好”。(《兩岸關係》雜誌圖)

  “一國兩制”:民眾之福祉

  “一國兩制”對臺灣到底是利還是弊?蔡武璋先生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站在2300萬台灣同胞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黨派、當權者、小團體和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上。1982年1月11日,大陸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把解決臺灣問題的九條方針概括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楊力宇教授時,又發表了關於大陸與臺灣和平統一的六條設想。這些主張,應該説充分考慮到了臺灣民眾的政治前途、生活習慣和切身利益。

  蔡先生感嘆道:“兩岸和則百姓福。這一點,廣大臺灣民眾包括政治人物,都心知肚明。那些鼓動‘臺獨’的政治勢力,其實包藏禍心。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嘴上喊著為民謀福,實際是置臺灣前途和百姓安危于不顧。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甲午戰爭時期任人宰割的中國了。臺灣、大陸原本同屬一個中國,你要獨立,要搞分裂,勢必引起戰爭。兩岸之間發生戰事,最大的受害者無疑就是千萬無辜民眾。臺灣有些人寄希望於美國,似乎抱住了這條大腿臺灣就安全了。最近發生的菲律賓槍殺臺灣漁民事件,給了人們一個很好的警示,關鍵時刻,美國人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根本不顧是非曲直,這次他幫的是菲律賓,壓的是臺灣,可見美國人是靠不住的。縱觀近代歷史,美國人奉行的只有四個字:美國利益。哪一天臺灣在美國的利用天平上砝碼輕了,被拋棄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交談中,蔡先生多次提及為民造福。他認為,謀福祉不是當權者挂在嘴上的一句口號,而要付諸於實際行動。自從1987年11月臺灣開放老兵探親以來,兩岸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事實證明,這種交流促進了和平發展,促進了經濟繁榮,為民眾帶來了實實惠惠的福祉。事實上,目前的兩岸交流,就是“一國兩制”的先行實踐。很難想像,如果倒退到從前,沒有“三通”,兩岸不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大陸民眾不能赴臺旅遊,臺灣會是一種什麼境況?

  蔡先生再三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如果兵戎相見,骨肉相殘,那對兩岸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通過政治談判,以‘一國兩制’的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才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願。”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