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賞中秋佳月 品中國味道

2016年09月14日 16:18:3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300多年前,著名詩人張九齡寫下《望月懷遠》一詩以月來寄託深情。如今,這一名句似乎已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最為形象和最具代表性的表述用語,既能表情達意,也能傳遞溫暖,碧空如洗,圓月如盤,設宴賞月,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即使遙隔一方,共同祝願天各一方的親人們平安快樂、事業有成,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也十分愜意。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一種節日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認同。在漫長歲月裏,以中秋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熏陶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認同,每個傳統節日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和民俗風情,蘊涵著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根基。“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原本就是祈盼團圓的節日,團聚和親情是其亙古不變的主題,也是人們最強烈的渴望,因而中秋節最不該缺的是溫情,最應該“圓”的是親情。傳統文化也只有在節日的承載下,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然而,當我們重拾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化大潮”所淹沒。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傳統文化方面,許多都市人失去了精神家園、失去了根。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熱衷於西方節日:耶誕節、情人節成為大家的新潮,必勝客、肯德基成了大家的“家園”,很多人都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許許多多的“中國味道”都在商品化的衝擊下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對此,我們著實應該反思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還留存多少。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莫如常相伴,伴詩話月品味道。中秋節像是一個紐帶,連接著遠方的親人和家鄉的距離,不管身在何方,思念都會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2008年,國務院將中秋節等幾個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假日,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在傳統節日裏找回不斷消逝的精神家園。

  “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久。”作為當代青年學生,我們更應該意識到以中秋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的記憶,是我們歷史文化的見證,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應該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深刻意識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中秋節到來之際,我們希望大學生能夠重新審視傳統節日,認真傾聽傳統聲音,即便由於工作等原因,我們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但同守一輪明月,也要記得打個電話、發條短信或是微信,互致問候,哪怕遠在天涯,心與心也會近在咫尺。讓我們在品味中秋的情韻同時,找回日漸消逝的傳統記憶,用心在現代化進程中去繼承、發展、改革、創新,了解民族的風俗,傳承民族的文化,弘揚民族的精神,長中國人的根、聚中國人的心、築中國人的魂、過有“中國味道的”中秋佳節。(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