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找回中秋節的團圓味兒

2016年09月13日 17:21:2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又到一年中秋時,對於我們這些遠離父母在外安家的外地人來説,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緒又會不自覺地涌上心頭,特別是在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思鄉之情更甚。因為中秋節對於國人來説是一個團圓的日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在中秋這一天,都會成為身處異地遊子的內心寫照。

  記得小時候,儘管家中貧困,平時都吃不飽肚子,但每到中秋,父母都會想盡辦法去找來麵粉和其他佐料,親手為我們做月餅。那薄薄脆脆的皮兒,甜到心裏面去的紅糖餡兒,還有那顆顆飄香的芝麻味兒,聞到就會流口水兒的香味兒,雖已過了幾十年,只要一想到,現在還會忍不住地吧唧下嘴兒。或許有人説,那時物質貧乏,月餅之類的都屬於稀有之物,加之人們沒有吃過更高檔的月餅,所以才有那麼香甜的感受。其實也不儘然。現在的高檔月餅很多,卻再聞不到那種香味兒,而且再也吃不出以前的感覺才是最關鍵的。

  現在再也找不到那種手工製作的月餅,有的都是工廠用機器批量生産的高檔月餅,雖然包裝整得很上檔次,但味道比起當年家鄉的那種手工月餅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用那些老人的話説,現在的月餅,賣的不是味兒,是面子。現在的高檔月餅,幾塊月餅裝一盒就要賣幾百上千元,這種月餅連賣月餅的人自己都不吃,買的人也不會吃,他們買來是拿去給別人送禮,收的人更不會説,因為他們收的是面子,至於月餅到底能不能吃,就不是他們關心的範疇了。

  那時我們都在父母身邊,家中也沒有在外的人,但中秋節的團圓味兒卻比現在濃厚得多。當年也沒有電視機,更沒有所謂的中秋晚會可看。家家戶戶能回來的都回到家中,有些爬到樓頂上,有些跑去曬谷場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著香香的手工月餅,邊聽著老人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的故事。經常是老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孩子們卻已經帶著滿臉的嚮往進入了夢鄉。

  現在我們長大了,都離開了家鄉在外工作,住上了高樓大廈開上了汽車,出次遠門也有飛機可以坐,幾千公里幾個小時就可到達,但我們也是一年難得回一次家鄉看望一次父母。儘管沒有回家的理由很多,但父母卻沒有怪罪我們一次,有的只是每到節氣時節對我們的望眼欲穿,能夠接到我們的一通問候電話,對他們來説都是異常欣喜之事,中秋團圓的感覺隨著我們一個個小家庭的成立而越來越遠。

  中秋的團圓味兒到底哪兒去?除了現在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物質上的渴望越來越淡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節氣商業化味道太濃,已經遠遠蓋過了節日本來應該有的味兒,更有甚者,有些人利用這些節氣大行行賄受賄之風,你有千元月餅,我就出黃金月餅,檔次一個比一個高,比的不是味道是面子,反正錢也不需要自己出,都由老闆和公家買單。當然,這種情況在中央紀委的連續幾年打擊和要求下,已經越來越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那些披著其他合法外衣的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其實,找回來中秋節的團圓味兒除了打擊腐敗造成的天價月餅之外,還需要加大對普通群眾的福利保障,例如保障他們的休假權等,讓他們有時間回去和父母親人團聚。其次是要保障他們的正當福利,單位工會可以為職工購買幾斤散裝月餅,只要不超過標準,也會營造出一定的節日氛圍。

  中秋節的團圓味不是靠物質來搭建的,而是一種享受的過程。做月餅準備食材過程的喜悅,賞月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寧靜,都是一種享受。快節奏的生活需要在這裡稍微停頓一下、放慢一些,親情需要在這個月圓之夜相互傾訴。只要少些物質化的滲入,相信中秋節的團圓味兒會更濃更醉人。(台灣網網友:圖八木)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