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中秋節:別只顧“禮”冷落了文化

2016年09月13日 17:22:2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儘管離中秋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但月餅銷售市場已經火爆起來。記者走訪發現,無論是線上網購還是線下銷售,今年的月餅仍然走的是平民路線。散裝月餅和價格在百元以內的平價禮盒裝月餅最受消費者青睞,成為月餅市場主角,豐富的産品種類也成為新的競爭點。(來源9月12日《新鄉日報》)

  又到一年中秋節。中秋,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又在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單從名稱就可見中秋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傳統特色。不僅如此,中秋還有傳統的過節方式,包括賞月、吃月餅、猜燈謎等,其中也有象徵家庭團圓幸福之意,有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之情。上述寓意和活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的重要內容和來源。所以把中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定位國家法定節假日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理應讓中秋有傳統文化的傳承。

  不知從何時起,中秋節似乎變了味,背離了原來的方向。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賞月、吃月餅成了習以為常的風俗。正因為是風俗,中秋節人人買月餅,不少商家借此商機生産包裝精緻、豪華,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貴族月餅”。在從眾心和攀比心的驅使下,買高價月餅的市民越來越多,從而使月餅越做越高檔、包裝越來越豪華,“貴族月餅”乃至“天價月餅”鋪天蓋地。仔細了解後,“天價月餅”的天價並不在於月餅本身有多麼精緻、味美、營養豐富,而多在於其包裝及附贈品。比如月餅附贈鱷魚皮禮箱打包香檳、松茸等等,相比之下,月餅本身就比較“寒酸”。

  久而久之,中秋送月餅成了權錢交易的顯規則之一,給全社會和民族傳統節日帶來錯誤導向和負能量。

  筆者認為,若想讓中秋節“重拾”文化傳統,首先應政府帶頭節儉,但並非取消中秋節,而是讓秋節回歸傳統,讓中秋節成為傳統文化自信的有力載體。另外,加強媒體的宣傳。媒體應該多宣傳中秋的內涵,啟迪群眾如何過節。如通過公益廣告提醒大家回家陪老人、陪孩子吃飯聊天。如果工作忙或者路途遠見面不現實,那麼應該給家人打個電話。傳統也應該與時俱進,DIY一些月餅給家人也是不錯的選擇。學校可以組織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中秋,感受傳統文化,如果天氣允許,可以組織住校生開展賞月活動。中秋的文化,家庭的溫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體現在這些貌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總之,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佳節“禮尚往來”也是傳統習俗,但別讓這一傳統美德成為攀比、腐敗滋生的溫床!更別只顧“禮”而忽略了最初的傳統。(台灣網網友:賈婉璐)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