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回溯中秋起源 擦亮時代意義

2016年09月14日 09:35:0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來臨,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開始出現,到明清,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蕭放認為,中秋節雖然晚出,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如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體崇拜。《禮記?祭義》所謂:“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運作是宇宙和諧的保證。

  到了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俗節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後,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節點,上升為與年節端午並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

  實際上,中秋在傳統的四大節日中,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和精神的需要。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美麗傳説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説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説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時代意義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人們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更是富有非凡想像力和卓越創造力的民族,春節、中秋節等色彩紛呈、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及相關文化就是其生動的體現。這些節日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豐富的情感,承載著炎黃子孫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興旺、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紐帶,是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寶貴資源和動力。

  今天,我們在賞月,吃月餅的同時,依然懷念遠在臺灣的同胞。因為祖國還沒有統一,臺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實在是讓人浮想聯翩,心情無法平靜。5.20民進黨蔡英文上臺,為祖國的統一增添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蔡英文至今沒有認同“九二共識”,而且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由此可見,民進黨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最大障礙,蔡英文是極其危險的“臺獨”頑固分子,我們必須提高警惕,擦亮雙眼,決不讓蔡英文罪惡陰謀得逞,決不讓民進黨將臺灣從我國的國土分裂出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十分注重我國的文化建設,特別關切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並向每一位共産黨員、每一個中華兒女明確提出了我們的時代追求,應當以怎樣的精神狀態來追求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統一的中國夢。實際上,只有中華民族的每一分子,都真正地發揮出最大的建設能量,形成最大的建設合力,我們才能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進而實現祖國的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