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租賃“校園卡”不宜成為一門生意

2016年07月20日 15:26:4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時值暑期,租賃“校園卡”業務作為一個商機北京部分高校校園中悄然繁榮起來。為了學習、就餐便利的“考研黨”成為了“校園卡”求租的主要群體。出租方則多為在讀學生,採取單線交易的方式進行租賃。雖然有的高校“校園卡”租金高達1500元每月,但在暑期“校園卡”租賃旺季仍出現了“一卡難求”的現象。面對如此繁榮的“校園卡”租賃市場,不少學生開始擔心由此所帶來的安全隱患。(7月18日《北京青年報》)

  圖書館借書、校醫院看病、食堂就餐、澡堂洗澡等等,“校園卡”的功用可真不小,應是高校學生隨身攜帶之物。然而,不知何時起,租賃“校園卡”卻在部分高校悄然興起。學生扮演出租方,考研黨作為承租的主力軍,以單線交易的方式進行租賃,形成一種供需關係,儼然成為一門生意。但這種供不應求繁榮景象的背後,卻暗藏著不少的風險隱患。

  “校園卡”租賃業務充分借助網路環境,在各大平臺上進行交互。價錢從每月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高校“校園卡”租金竟然高達1500元每月。即便如此,這門生意依舊如火如荼,甚至出現“一卡難求”的火爆現象。對此,從供需關係而言,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過,緣于承租方是活躍在校園裏,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又不免讓人隱憂。

  “校園卡”對於租卡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租給校外人員可能招致不小的麻煩。如果承租人進入圖書館和教學樓等地時,遇到工作人員查驗,卡就極有可能被沒收,由此還可能被學校通報批評。再如,承租人借閱圖書館的書籍而沒有歸還,自己必然要承擔損失。而更為關鍵的是,根本無法確保承租人對於“校園卡”的使用範圍和活動範圍,可能出現潛在的風險隱患。畢竟除了考研學生之外,學校周邊工作的社會人員也能租到“校園卡”。每一年假期,都有高校出現財物失竊的情況,而這種租賃業務,無形之中助長了這種風險。

  不僅可能給租卡人造成麻煩,承租人也同樣無法規避一些風險。此前有媒體報道,北京大學有黃牛黨利用校園卡攬客牟利,而他們手裏的“校園卡”大部分都是仿製的,只有少量真卡。“校園卡”租賃業務這般繁榮,承租人擔心自己租到假卡而上當受騙,也在情理之中。而事實上,確有承租人遭遇過類似的經歷。如果用卡過程中,高校的工作人員進行查驗並沒收“校園卡”,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小額租費倒也罷了,上千元的租賃費用可就難以接受了。

  租卡行為是受利益驅動,“是絕對不被允許的”。某高校負責人的回應可謂鏗鏘有力,在落實上卻是捉襟見肘,難於根治。現實中,這種問題往往停留在“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的尷尬境地。只是,再嚴厲的懲罰恐怕也難以抵擋暴利的驅使。更何況,即便“校園卡”被查驗,租卡人的一句“卡不慎丟失”就足以能為自己脫身。

  這也間接説明,至今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校園卡”管理問題上,高校雖明令禁止隨意外借,但這種“明令”似乎並不影響租賃雙方的交易。而發現問題,凍結“校園卡”,處分學生這種“一刀切式”的辦法,實則是無奈之舉,斷然也不會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若想杜絕這種租賃行為“死灰複燃”,單純處罰學生遠遠不夠。避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需要高校多方合力。宿管、輔導員、學校保安、圖書管理員等要協同配合,防範風險于未然。而在“校園卡”的管理問題上,還需進行技術層面的創新升級,讓“校園卡”僅限于學生本人使用。

  租賃“校園卡”不宜成為一門生意,在校園這個相對特殊的文化場所,瀰漫金錢的味道並不正常。考研黨如果真有需要,學校無妨“特殊對待”,靈活處理,充分利用“閒暇資源”也未嘗不可。而社會人群如果出入高校各種場所,往往存在諸多無法預判的風險因素,或者説大大地增加了風險隱患,還是及時終結這門生意為妙。(台灣網網友:磊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