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嚴以修身,慎獨很重要

2016年07月19日 17:07: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慎獨,是一種“自我約束法”。獨身自處、無人監督時,少了外界的壓力、沒有他人的監督,這個時候,最見修為。沒有比隱蔽處更易見的,沒有比細節處更明顯的。

  對於黨員幹部,慎獨是一種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黨員幹部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舉案三尺有綱紀,黨紀國法並不會因為沒人看見而不在場。時刻慎獨慎微,才能防止繩從細處斷,真正做到“誠于中”“形于外”。

  東漢安帝時,縣令王密為感謝楊震的提挈之恩,夜裏懷金十斤饋贈,被楊震拒絕。王密説:“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愧而出”。

  慎獨如此,慎眾亦然,這同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自我約束。

  慎眾,慎的是“從眾”。群體心理學認為,個體行為容易受群體的意識、情緒和選擇影響。容易成為烏合之眾。所以,當身處群體中時,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出淤泥而不染。

  群體中容易迷失,壞生態下容易墮落,是因為“法不責眾”産生了“責任分散效應”。一個落馬貪官曾説,“發現身邊有領導幹部一邊大肆收受賄賂,一邊還照升不誤時,自己慢慢地也就放鬆了思想防線”。貪官的“懺悔”雖有推責之嫌,卻也提出了“慎眾”的問題。他人的不良行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如果定力不強、修養不夠,很容易讓自己的防線也失守。

  其實,慎獨也好,慎眾也罷,提出的都是一個“做好自己”的問題。在特殊的道德情境下,如果還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問。就像楊震説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做到“吾心有主”,真正應該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計、外在的壓力、制度的約束或者他人的評價,而是道德的信仰、內心的律令,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無論是慎獨還是慎眾,説到底,都是一個修身、修心的過程。有了堅定的內心、堅強的自我,無論外界是嘈雜還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則,守住本心、

  做好自己。“黨性教育是共産黨人的‘心學’”,對於黨員幹部,唯有保持理想、堅守信仰,才能在獨處時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眾人中反躬自問、自反而縮,從“不能”“不敢”升級為“不想”,最終“從心所欲不逾矩”。兩學一做,為我們提出了要求,也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不斷的完善自己,用三嚴三實要求自己,定能夠守住本心,堅持做一名合格的共産黨員。(台灣網網友:劉珊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