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與經濟 蔡英文要面對現實

2016年08月29日 09: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9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執政百天,民調滿意度已瀕臨“死亡交叉”,中間選民流失嚴重,本報調查數據更顯示,過半民眾反對“聯美日、抗中”路線,希望蔡當局優先搞好經濟與兩岸關係。蔡英文雖以一句“還好啦”輕鬆應對,但施政滿意度畢竟是人民即時的反應,尤其以蔡英文與前面三任臺當局領導人同期民調相較,她的下降幅度與速度都最大,切不可掉以輕心、自我感覺良好。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所有民調數據都顯示,民眾高度期待蔡英文處理好兩岸與經濟問題,這兩者又有很高的連動性。蔡當局樂觀認為中國大陸終究會調整態度,接受520就職演説主軸,並在“外交”領域維持現狀。但是,雄三誤射事件、輕率處理陸客團火燒車事件,到“新南向辦公室”的“大象與螞蟻論”,一再重創蔡英文的領導威望,並暴露選才用人的水準、格局視野與專業欠缺,執政能量開始被大陸看破手腳。倘若蔡英文戰略高度與執政團隊治理能力被大陸輕視,大陸又何需對臺灣新當局展現靈活彈性與善意,只需坐視臺灣走向凋零,“統一”就唾手可得。

  臺灣歷經三度政黨輪替,民主社會已經成型,公民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有期待,也希望能夠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維持民主現狀”是臺灣民意最大公約數,多數公民認為既然“統”與“獨”目前都做不到,還不如務實地維持自由民主生活方式、兩岸和緩良性互動以及健康的國際活動空間。因此,多數民眾不希望新當局的兩岸與“外交”政策破壞良性互動、經貿互利的兩岸關係,也反對新當局走回“烽火外交”與“支票簿外交”老路,讓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越變越小。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糾結在“中華民國憲法”與“臺獨黨綱”之間。就職百日以來,臺灣“府院黨”與深綠團體頻頻釋出相互矛盾的政策方向,蔡英文極力保持平衡感,民眾與大陸卻一頭霧水。倘若蔡英文放任民進黨“閣員”力推“文化臺獨”,並與深綠團體“去中國化”合唱雙簧,將會被大陸解讀為玩弄兩手策略,恐進一步影響兩岸良性互動,讓陸客止步、經貿停滯、國際空間萎縮,導致臺灣失業人口暴增、社會貧富對立加劇、“外交”孤立困境惡化,對臺灣整體發展不利,遑論達到國際關係是兩岸關係良性迴圈的戰略目標。

  民眾對蔡當局“聯美日、抗中”路線並不買帳,甚至認為臺灣恐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擔憂兩岸關係惡化,被美、日兩國出賣,並導致投資臺灣信心不足,資金、技術、人才外流加劇。蔡英文有意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風險,自有其理性考量,但仍必須誠實告訴臺灣人民,“新南向政策”是開拓臺灣經濟空間的策略,但臺灣的經濟繁榮不可能脫離兩岸與國際因素,尤其繞不開中國大陸。

  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日前向蔡英文發出警訊,指出大陸可能對臺灣抗拒協商的態度失去耐心,如果美國整體戰略出現變化,或者美、中在東亞軍力消長達到某種程度,美國可能會改變對臺灣的安全承諾。此外,應對民進黨在臺灣全面執政的新局,美國或許拿出“雙重嚇阻”劇本,對中國大陸和臺灣提出適當的警告與保證混合使用,臺灣自己要做什麼,將是臺海和平穩定的關鍵變數。換言之,美國長期運用兩面嚇阻的模糊戰略,可能難以繼續支撐東亞及兩岸新局,蔡當局務必謹慎。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