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執政百日毫無“新朝盛象”

2016年08月29日 08:29: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執政今天滿100天,關於她執政百日滿意度的民調這兩天在臺灣媒體上競相出現,不同版本都顯示了民眾對其滿意度在快速下滑,其中最差的一個滿意度版本只剩下39%,同比差于陳水扁16年前和馬英九8年前上臺百日的情況。

  蔡英文對媒體表示“我不希望別人用一百天來評斷我個人執政的成敗”,招來進一步的指責和嘲弄。國民黨方面扒出8年前馬英九執政百日時民進黨搞的“百日倒馬”運動,那時民進黨是組織了街頭抗議遊行的,蔡英文還走在了遊行隊伍的前頭。

  用“今我”反對“昨我”,蔡英文迅速掉入時間給她布設的這一陷阱。民進黨曾反對建核電站,主張把臺灣建成“非核家園”,如今卻松了口。蔡英文當初答應滿足勞工休假實現“實質的週休二日”,現在打了折扣。民進黨在野時還反對進口美國豬肉,如今也改為支援進口了。

  民進黨在野時的社會主張是典型的民粹主義,這樣的政黨上臺後必然“自己抽自己嘴巴”,因為再充裕的財政都會被民粹主義啃個精光,所有政府都須量入為出。民主競選制度決定了參選者都要空口開些支票,但民進黨玩這一招似乎更沒底線。蔡英文上臺後很快露出公共政策“大轉彎”的陣勢,就是因為之前她“裝”得太厲害了。

  蔡英文“最真心”的東西是她不肯接受“九二共識”,要拉近同美日關係,在經濟上推行“新南向政策”,減少對大陸依賴,加強同東盟合作。只有在這方面她會“一如既往”。

  除非出現什麼奇跡,否則她成功的概率將會很低。

  在臺灣政策方面,蔡英文和馬英九面臨同樣的挑戰,那就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馬英九大大推動了兩岸經濟合作,開闢了臺灣經濟成長的新空間。但他失敗于未能把兩岸經濟合作的大多數好處帶給臺灣百姓,而是使臺灣大公司先賺了個缽滿盆盈。

  馬英九遭遇的其實是當下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普遍難題,從香港到新加坡,再到美國英國,普通百姓也都在抱怨日子越過越難,對付貧富差距拉大,全球都沒有找到“特效藥”。臺灣這麼小的一個經濟體,自主性必然不高,它自我設計利益關係的迴旋空間也很跼踀,蔡英文和民進黨又不是魔術師,更沒有三頭六臂,他們如何就能把馬英九團隊絞盡腦汁解決不了的問題給一舉破解了呢?

  國民黨當局畢竟還促進了良好的兩岸關係,臺灣來了很多陸客,臺灣南部的水果也進了大陸,臺灣老百姓的受益面至少不會更小。如今民進黨還沒找到臺灣經濟新的支撐,只是想當然地喊出向南發展,就匆忙動手砍兩岸關係。他們仍不太像真正的執政者,繼續執迷于自己不切實際的意識形態。

  美日給不了臺灣什麼,民進黨想長期執政的那些要素,都不取決於美日是否喜歡它。“臺獨”是這個時代的偽命題,它可以給民進黨一個政治標簽,卻不能給它真正的力量。如果蔡英文執政取得不了改善民生的實績,重新轉為無底線操弄“臺獨”議題,那她將無異於飲鴆止渴。

  大陸崛起改變了亞太政治格局和全球經濟格局,臺灣除了與大陸加強聯繫,別無選擇。它如果“退出”或疏遠大陸,自己的周圍已不是過去的周圍,東南亞和日本如今的最大交易夥伴都是中國大陸,如今遠離大陸,臺灣必將自己邊緣化。

  換句話説,兩岸關係不僅僅是“九二共識”的問題,還係著臺灣長期繁榮的多項決定性因素。蔡英文非要往別處走,早晚要撞到墻上的。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