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獲得多大希望,就將背負多大的包袱

2016年01月19日 16:53: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在剛剛結束的臺灣“大選”中,民進黨大獲全勝。不僅蔡英文大勝朱立倫300多萬票,得票率達到56%,而且民進黨也贏得68席“立法委員”,成為臺灣第一大黨。此外,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新興政黨“時代力量”也贏得了5個席次,使得綠營的總席次達到73席,離2/3的絕對多數只差3席。這幅場景與八年前相比,似乎時光倒流,2008年馬英九勝選的得票率高達58%,同時國民黨贏得了77席“立委”。

  一個政治週期結束了,新的週期接踵而至。臺灣政治的鐘擺經過八年的擺動,雖然背景圖由“藍天”換成了“綠地”,但是經濟與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日趨嚴重。與經濟停滯與社會分化同時出現的,是政黨組織的衰敗和惡性競爭的加劇。這些問題既是此次國民黨慘敗的根源,也是民進黨執政困境的開始。

  最近十多年來,臺灣宏觀經濟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持續的下滑,而是劇烈的波動。在2001-02年、2003-04年、2005-06年、2008-09年、2012-14年,臺灣GDP經歷五次大幅下滑(其中四次負增長),四次短暫復蘇。這是這個淺碟型開放經濟體受快速變動的全球經濟形勢衝擊的結果。要不是近年來不斷壯大的兩岸經貿聯繫為臺灣注入鉅額入差的話,臺灣很難會有四次短暫的復蘇。

  經濟波動加劇了臺灣社會的不安全感和貧富分化。劇烈的經濟波動導致臺灣很多企業的經營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由於對下一年度缺乏穩定、可靠的增長預期,很多企業在投資、薪酬、研發等方面都無法做出可持續的安排。因此,就業不穩、薪資停滯、發展空間壓縮等問題接踵而至。同時,臺灣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更加嚴重。近年來,不管按十等分還是五等分,臺灣家庭的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些問題使得臺灣社會心態陷入不安定的狀況,特別是青年世代,心態更加脆弱。因此,普通民眾容易輕信政治人物的漂亮許諾,傾情投票;一旦“跳票”,又不分主觀客觀、青紅皂白,棄之如敝履。

  在經濟-社會問題集中爆發的年代,普通民眾對政治精英的要求變得極高。馬英九本人不僅政治領導力薄弱,而且在證所稅、油電漲價、軍公教優待等內政問題上一再失策,造成執政公信力的嚴重下滑。同時,由馬英九和王金平的政爭引發的執政精英矛盾造成黨內不安。而朱立倫和國民黨中央的“換柱”行為,以及不分區“立委”名單對派系因素和個人私利的考慮等問題,不僅讓國民黨普通黨員灰心,也讓中間選民失望透頂。這些因素共同構成國民黨組織建設的衰敗。

  蔡英文和民進黨今日的勝選,説明臺灣選民寄予其極大的希望。不過,蔡英文本人過去的資歷並沒有證明她有傑出的領導能力和重要政績,民進黨在過去八年間給人的深刻印象就是反對和抗議,對臺灣政治進步乏善可陳。現在,蔡英文和民進黨不得不承受國民黨執政八年所留下的經濟社會低迷局面,壓力和挑戰極大,可以説一開始就深陷結構性的困境之中。

  首先,在大陸發出堅持“九二共識”的強音之後,在兩岸關係上如何“維持現狀”就成為蔡英文的沉重包袱。“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民進黨和蔡英文本人的國家認同觀與此有著極大的差距。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八年來兩岸經濟社會文教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就沒有政治基礎,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就成了騙選票的政治謊言,敏感的臺灣民眾是無法容忍這樣的謊言的。

  其次,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和臺灣經濟停滯的小環境,給民進黨執政前景帶來了巨大的障礙。目前,美歐市場大幅萎縮,臺灣的外向型經濟正在不斷失去國際市場。而且,今後幾年,臺灣將進入嚴重的“少子化”時期,大學倒閉、經濟動力匱乏等後果將會浮現。沒有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微觀的企業經營和就業問題只會惡化,不會好轉,而蔡英文一再描繪的美好的經濟創新圖景只會成為泡影。

  再次,亞太貿易自由化浪潮洶湧澎湃,對臺灣構成嚴峻挑戰。日本、韓國、東盟國家的出口商品與臺灣的出口商品同質化極高,對臺灣的出口構成直接的挑戰,將使臺灣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如果兩岸關係處理不好,臺灣參與亞太經濟一體化的空間只會縮小,不會擴大。更不用説,如果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下,由於政治原因而失去大陸廣闊的市場,其實是臺灣對外貿易“自殺”性的表現。

  此外,民主化二十多年來,臺灣推動經濟發展的行政精英作為一個群體已經凋零,今後民進黨執政面臨著人才不足的問題。民進黨在野期間,雖然借由在地方縣市的執政培養了一些從政人才,但是國際視野和政績始終存在問題。而且,在政黨惡鬥的背景下,很多從政人士把主要心思耗費在政治競爭上,而非經濟實務上。因此,民進黨如何培養中生代和新生代政務人才,是勝選之後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回顧過去八年,馬英九的政治浮沉是臺灣經濟社會變遷之下一個政治週期的結束。現在,蔡英文面臨新的政治週期,她的美好理念還未得到檢驗,新的挑戰就已經浮現:更有挑戰性的兩岸關係,更加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更加嚴峻的經濟發展問題,更加脆弱的社會心態,更加薄弱的執政基礎,以及更加不可預測的個人領導力……

  在這個新的政治週期裏,臺灣民眾只會用更加嚴格的標準來衡量民進黨的施政,今天蔡英文和民進黨獲得多大的希望,今後就會有多大的包袱。如果蔡英文不能像馬英九那樣至少能夠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賺取臺灣的“和平紅利”,那麼今後民進黨執政的臺灣,只能進一步向美、日靠攏,不僅是政治上、安全上的依靠,還包括經濟上的依賴。如此,在亞太政治經濟競爭方興未艾的年代,臺灣的前途只能取決於大國博弈的進程和結果,隨時有可能成為美日的政治棋子甚至犧牲品,而不可能有真正自主的空間和真正可靠的後方。而且,在美中相互依賴與戰略合作的時代背景之下,臺灣其實除了處理好兩岸關係,別無他路可走。因此,只要今後蔡英文和民進黨能夠務實地面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臺灣與大陸和平穩定、共同發展的美好前景並不遙遠。 (作者,鄭振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臺灣研究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