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如此民主非臺灣之福

2014年10月05日 10: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前幾日,一位“激獨團體”的青年學生朝馬英九丟書,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説,“並不是丟武器,把書丟給臺灣地區領導人看,我們認為是剛好而已”。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0月4日刊載社評指出,難道一定要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才是傷害?民進黨慣用的雙重標準手法:“寬以律己,嚴以待人”。但是,這絕不是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更不是民眾應該容忍的錯誤認知。看看在野黨阻撓“立法院”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模樣,就知道這樣的民主發展絕不是臺灣之福,也非長遠之計。

  社評摘編如下:

  臺灣自從推動政治民主化以來,20多年來民眾已習慣民主制度的運作與規範。絕大多數國人亦同意,臺灣的民主政治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拿投票日剩不到60天的“七合一”地方選舉來説,既然被島內政壇視為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哨戰,藍綠政黨及候選人無不摩拳擦掌地進行攻防戰,以爭取選民支援及認同。

  然而,在這些日子的選戰過程中,仍有些美中不足之處凸顯了臺灣民主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值得大家深思和反省,進而才能創造更完善的民主政治環境。

  基本上,民主除了是“公民投票、票票等值”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公民展現出來的成熟理性態度,絕非非理性的謾罵及不實指控。

  伏爾泰説:“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説話的權利。”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當島內選舉季節到來的時候,藍綠政治人物有辦法做得到嗎?還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繼續沉溺在民粹激情中而無法自拔。

  前幾天,一位“激獨團體”的青年學生朝馬英九丟書,幸好未造成任何意外,馬英九雖説不會追究,但不可思議的是在野黨的反應。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説,“並不是丟武器,把書丟給臺灣地區領導人看,我們認為是剛好而已”。許多網民也認為既然沒有對臺灣地區領導人造成人身傷害,此事應就此結束。甚至舉幾年前一位伊拉克人朝美國總統小布希投擲鞋子為例。卻不知該男子之後被判刑入獄。

  我們必須説,這種態度是何等鄉願!難道一定要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才是傷害?學生朝領導人丟擲物品,不是對馬英九個人,而是代表著是對臺灣體制的挑釁;而蘇貞昌的態度亦發出嚴重的錯誤訊息,那就是跟我立場不一樣的,都可向我丟書。

  換個立場想想,如果今天是一位支援兩岸統一的激進份子朝蔡英文丟書,那綠營的反應是如何呢?

  其次,臺北市長選戰正如火如荼展開,代表綠營參選的臺大醫師柯文哲日前遭踢爆其MG149帳戶有公私不分的疑慮。柯醫師不但不願公開清楚説明,反把MG149帳戶爭議比喻為“水門案”以及“宇昌案”翻版。這樣的説法完全不倫不類,更讓民眾加深疑竇。

  民進黨過去一再指控國民黨抹黑“宇昌案”,是造成蔡英文在2012年敗選的主因之一。但若我們以完全相同的過程套用在國民黨身上的話呢,民進黨又會怎麼反應?先試想一下,若“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卸任前安排自己的家人投資當局扶植的生計業,並且由自己擔任董事長,最後全家出清股票大撈一筆後全身而退。可想而知,民進黨的批判絕對會排山倒海而來,至於是否“換位子就換腦袋”就不是考量重點了。

  以上兩個例子清楚説明民進黨慣用的雙重標準手法:“寬以律己,嚴以待人”。但是,這絕不是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更不是民眾應該容忍的錯誤認知。

  再提到綠營6年多來對馬英九“傾中賣臺”的指控,不僅毫無根據,更是對臺灣民主政治的嚴重傷害,是讓臺灣蒙羞的不光榮印記。顯而易見,民粹風氣仍然淩駕理性討論、政策辯論之上,很少看到在野黨政治人物能心平氣和地“質詢”當局官員,無不張牙舞爪地表演,借此爭取選民肯定。看看在野黨阻撓“立法院”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模樣,就知道這樣的民主發展絕不是臺灣之福,也非長遠之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