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核四問題五層爭議 亟待理性對話

2013年03月12日 14: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311福島核災兩週年日,核電未來發展的討論持續在臺灣發酵。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核四問題存在五層爭議,亟待理性對話解決。將關心“核四”的“公民運動”轉化成關心臺灣“能源政策”的“能量”,這才是有利於臺灣民眾的福祉。

  社論摘編如下: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311福島核災兩週年日,核電未來發展的討論持續在臺灣發酵,包括核四的“停建”或“續建”等,成為社會大眾最關切的議題,例如前兩天全島反核大遊行,民眾參與踴躍,反核儼然成為“全民運動”。有更多的民眾或團體關心公共政策,這是好事。但如何在此過程中,建構理性溝通平臺,是當局與社會共同的責任。由於核四爭議牽涉層面很廣,它不只是核能科技議題,更是政治、治理或能源政策議題。而如果核四已成目前臺灣最具爭議的問題,到底爭議在哪?我們從以下5點分析:  

  第一,對科技了解不足:由於核能發電或核四電廠設計,有其專業科學技術,例如反應爐、圍阻體、燃料棒,以及其他發電與相關建築設備等,都有其複雜的專業技術。特別是,(核能與核能安全)科學日新月益,同時帶動許多創新發明的科學技術;然而,核能科技的專業性,不容易在短時間瞭解,再加上資訊不對稱或權力不對稱,就容易産生誤解。一旦誤解(情緒)沒有獲得適當解釋,就容易産生信任的問題。換言之,究竟擁核或反核者,對核能(安全)科技,有多少認識,恐怕還有待了解。

  第二,對科技不相信:民眾對(核能安全)科技不相信是另個問題,部分原因是福島核災效應,讓許多人談核色變。不過,對科技不信任不是現代才有的現象,早期西方宗教視“地球是圓的”為禁忌。滿清(義和團)時代,對西方科學,也充滿著排斥與憤怒。民主時代,對於相信或不相信技術者,都應給予適當尊重。理由在於,這往往是每個人的價值信仰,對價值信仰的尊重本來就是民主政治的精神。而對科學相信與否,因為和人與由人形成的“組織”含公司、政府與制度)有關,下列因素於是顯得更為重要。  

  第三,對臺電沒信心:核四讓臺電背了許多“原罪”,例如核能電廠在威權時代,主要以“安全”為由,甚少進行核電廠相關資訊的開放與溝通。 

  第四,對當局不信任:日本福島核災,加深民眾對核四與當局的不信任。由於臺電是隸屬“經濟部”的“國營企業”,受到當局或政策管制。此外,臺電承擔了許多當局的政策任務,例如核能發電即是當局既訂的能源(核能)政策。也因此,許多臺電無法或難以處理的議題,很自然地就會造成民眾對當局的不信任。尤其是,當局涵蓋的政策議題比起臺電所要顧及的層次和層面更深、更廣,也就是説,其實當局面對核四議題的複雜度更甚于臺電,如此,也更加重了民眾的不信任感。  

  第五,對政治不信任:政治制度設計,本來就在解決政治爭議;但有時因政治制度的局限性,使得政治爭議難以解決。例如,可能因為媒體與社會對政治的不信任,導致原屬科技的問題,層次不斷上升,形成必須透過政治(“公投”)手段,才能解決爭議。問題是,民眾對政治不信任,讓前述理性或科技的問題,無法獲得充分討論,結果重點變成了“公投”各項政治技術操作面的問題。  

  顯然,核四停建或續建已成“安全”層次的能源安全問題,非臺電或“經濟部”能處理。因為前述五層次爭議難解且有連動效應,例如有民眾因對核能科技不瞭解,導致對當局或政治的不信任。目前社會瀰漫的氣氛是,民眾感覺不安全的“情緒”,已經遠遠超越了理性認知不安全的程度;也使得擁核與反核之間的對話,益形困難。  

  不論核四停建與否,都將深深影響到臺灣未來的發展。因此,擁核與反核者如何透過溝通,進行理性的對話,非常重要。目前討論熱烈的“公投”議題,或許能暫時解決政治爭議,但仍可能無助於解決核能科技爭議。距離未來核四“公投”仍有一段時日,當局、社會、媒體,均有責任針對前述爭議,作深入廣泛的溝通討論。若能透過對話建立共識,將關心“核四”的“公民運動”轉化成關心臺灣“能源政策”的“能量”,這才是有利於臺灣民眾的福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