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正視青年世代問題 臺灣應及時搶救人才

2013年03月12日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探討島內人才困境。文章分析現狀並指出,臺灣青年失業率居高之原因有幾個關鍵。一是過去臺灣對於産業發展和人才戰略沒有規劃和願景,産學之間嚴重失衡。其次是教改苦果,讓技職體系的人才出現斷層。另一個關鍵,就是産業界的態度消極。文章直言:希望和臺灣朝野各界一起攜手努力,正視並紓解青年世代問題。

  社論摘編如下:

  去年6月18日臺灣聯合報係“願景工作室”特別企劃《關鍵兩年──臺灣快轉》系列報道,經由比較勾勒過去、檢視現在,期許剛剛展開第二任期的馬英九,能運用這開始的關鍵兩年,讓臺灣恢復成長動力,進而使經濟脫胎換骨。當時我們即明確指出,人才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青年世代的困境能否紓解,尤是臺灣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隨後人才議題逐漸受到朝野及社會各界重視,討論和建議聲音不斷。在這近9個月的時間中,也屢見官員分析相關問題,包括新任“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曾指出,臺灣在人才問題上有4大危機,包括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及國際人才競逐失利。 

  當局部門其實並不是不知道人才問題的嚴重性。兩年前“政務委員”朱敬一在接受訪問時就談到,人才外流不是現在才發生的問題,已經不是新聞了。但他也坦承在研究此議題之前,不知道臺灣的人才地圖如此失衡。 

  也就在兩年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發表“人才宣言”,呼籲當局研擬對策。馬英九辦公室也表示人才問題已到了安全層次,馬英九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早在2010年底就指示相關單位提出解決方案。“行政院”則強調,已核定“人才培育方案”,預計投入600億元(新台幣)的經費,培養臺灣社會所需人才。 

  如今兩年過去了,臺灣的人才問題卻不見有明顯改善,反而更形嚴重。況且,臺灣的人才問題有許多面向,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用不上、留不住及進不來三大部分。其中又以青年世代問題的嚴重性最為凸顯。 

  環顧全球,青年世代的就業、失業,是個普遍性的問題。根據去年10月世界銀行公佈《2013年世界發展報告》,全球約有兩億人處於失業狀態,其中7500萬人是25歲以下的青年。更有報告指出,全球約有6.2億青年人既不工作也沒有求學。比較來看,去年12月臺灣青年失業率為12.6%,竟是亞洲最高,而對照整體失業率4.18%,則達到了3倍。這也意味著,在臺灣的青年,相對於整體社會更為弱勢。 

  如果説臺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是果,其原因來自幾個關鍵。一是過去臺灣對於産業發展和人才戰略沒有規劃和願景,産業遲遲無法提升,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就業需求類別,無法搭配,産學之間嚴重失衡。其次是教改的苦果,早期技職體系的發展,為臺灣培養諸多中間階層的技術人員;然而,之後的教改,卻讓技職體系紛紛改制為科技大學,轉而跟普通大學競爭,也讓技職體系的人才出現斷層。 

  另一個關鍵,就是産業界的態度消極,多半將培養人才的責任推給當局和學校。特別是一些具有指標意義的大企業,通常會喊著“沒人才”、“年輕人不好用”,並對當局或學校提出非常多的批評和意見,以為人才就應該是當局和學校都幫他們培養好,他們只要拿來用就好,但反而沒有具體指出企業該做什麼,好像企業不用負起相當的責任。 

  誠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就是年輕人自我能力的培養。噹噹局政策面的改善、企業主的心態、教育制度的更新及經濟力提升都緩不濟急時,年輕人如何不被視為草莓族,而主動厚植自己的實力,無疑是解決自身問題的最佳利器。 

  值此新“內閣”就任、也是史上最年輕的“行政院長”上臺之際,為了喚起各方再次重視青年問題,並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和作為面對,希望和臺灣朝野各界一起攜手努力,正視並紓解青年世代問題。更期盼當局和産業界不要只著眼于解決現在的問題,也要同時往前看,未來10年、20年,我們的人才戰略是什麼,在未來世界中臺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同時考量人口結構和産業結構的變化,提出未來的人才地圖,讓現今臺灣人才問題的種種困境有以救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