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解決經濟問題豈能用政治鬥爭手段?

2009年02月24日 08: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23日發表社論説,“民間國是會議”舉行之際,“總統府”也召開“當前總體經濟情勢及因應對策會議”,兩者討論主題雷同,但“民間國是會議”卻形同“批馬”大會,更以意識形態來批判臺當局經濟決策,其思維似乎只有政治而無經濟,令人十分錯愕。

  社論説,在國際金融海嘯嚴酷衝擊下,當前臺灣經濟情勢極為嚴峻,島內外研究機構或信評組織,都預測臺灣今年經濟將呈現大幅負成長,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在“後段班”,“行政院主計處”則預測負成長2.97%,這對曾經創造經濟奇跡並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屹立不搖的臺灣,無異是相當難以承受的景況,對大選之前提出“六三三”目標的馬英九,更是始料所未及。特別是去年10月以後,島內經濟情勢急劇惡化,原先民眾寄望甚殷的兩岸“大三通”及開放陸客來臺並未發揮預期效果,各項經濟指針數據迭創新低,慘不忍睹,“國民所得”今年將大減新台幣5萬6千元,跌幅高達9.21%;去年12月失業人口高達54萬9千人,雙雙創下歷史紀錄,民間消費也寫下史上最大的負成長0.82%。

  在此情勢下,民進黨與臺聯黨合辦“民間國是會議”,討論失業問題、財政紀律失衡、賦稅不公、産業紓困、金融穩定,社會安全與弱勢扶助等問題,自有其正當性及必要性,令外界寄予高度期望。然而,在各項議程中只聞炮聲隆隆,批評當局政策多,而建設性意見少。蔡英文、黃昆輝及數字主要的報告人,更將矛頭對準馬英九,原本應是學術性、專業性的研討會,竟然變成政治意味十足的“批馬”大會。

  綜觀“民間國是會議”各項議題,若干原則性建議確實可採,但其中不乏民進黨執政時期不做或是反對的政策,例如賦稅改革“偏向為資本家減稅”,過去8年來日益嚴重,但當時國民黨批評,民進黨始終不思改革,如今卻用來攻擊國民黨;又如會議呼籲“中央政府不應越過縣市成為鄉鎮市村裏的資源分配中心”,這正是民進黨過去的做法;而“應立即釋出中央財源給縣市,改善地方財政”主張則又是民進黨執政時堅決不肯讓步的政策。

  吊詭的是,臺當局正研議簽訂兩岸綜合性經濟協議,“民間國是會議”撻伐“過度傾中”,認為臺灣産品應該分散,卻無視于不及時與大陸簽訂綜合性經濟協議,就不可能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何況“東協加一、加三”一旦實施,臺灣産品將毫無競爭力而徹底被邊緣化。非僅如此,民進黨與臺聯黨還向當局恫嚇,聲稱如與大陸簽訂綜合性經濟協議,將動員一切力量反對到底,又威脅以“立法院議事與社會運動並行”手段,迫使“內閣”立刻改組,甚至發動罷免“總統”。

  社論最後説,民進黨和臺聯黨似有意以政治鬥爭來面對當前經濟問題,這種“政治擺中間,經濟放兩旁”的做法,根本無法解決經濟困境,反而會導致政治更加動蕩,社會更加不安。相反的,“總統府”舉辦的會議完全針對經濟問題研討,即使未能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凡有方案無非指向“就經濟救經濟”,相當務實可行,與“成事不足”的“民間國是會議”對照,應會得到大多數臺灣民眾的支援。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